蓮花餐飲創(chuàng)始人楊忠1992年下海,很多年后,他總結了一個“真”字,真品、真味、真心。憑著這個“真”,他帶領團隊一路開拓,一路高歌,俘獲了西安人的胃和心。如今三十年過去,蓮花餐飲已然成為陜菜的代表之一。
在西安,說起陜南菜,人們往往會與安康菜劃上等號。這樣的“以偏概全”,實在是安康菜善于化育的結果。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一家叫“蓮花”的餐飲店的功勞。
“蓮花”在西安有三家店,高新店、朱雀店、東郊店,內外裝修皆星級標準,菜品卻實惠,豐儉由人。我家劉先生是安康人,他15歲到西安,上學,工作,安家,在西安生活的時間已數倍于安康,但他對故鄉(xiāng)飲食有著一種近乎偏執(zhí)的愛。因為劉先生的關系,我們自然是“蓮花”的第一批顧客,更因為珍惜,我們也是最為挑剔的顧客。記得某次,劉先生點了酸辣肚片。菜端上來,味道、火候皆恰如其分,但劉先生不大滿意。原因是,肚片應是豬肚,而不是牛肚;酸蘿卜應是安康本地紅皮蘿卜,而不是白蘿卜。劉先生的較真兒,是他作為一個安康人的執(zhí)著,執(zhí)著于兒時的老味道。這與蓮花餐飲做“都市中的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中的佳肴”,是同樣的堅守。
蓮花餐飲高新店廚師長余樂
《中庸》有云,“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泵總€人都要吃飯,但真正能“知味”的卻很少。我不敢說自己“知味”,知“蓮花”,卻很樂于去探究一番。
待客之道
賓之初筵,左右秩秩?;e豆有楚,殽核維旅。酒既和旨,飲酒孔偕。鐘鼓既設,舉酬逸逸。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
我去的是蓮花餐飲高新店。
上午10點,大堂一片寂靜。有工作人員正在清潔地面,打磨機輕輕滑過,黑色大理石光潔如鏡。穿過幽謐的長廊,經“石泉”“紫陽”“平利”“漢陰”“嵐皋”……一步一景,這是以安康10縣及著名景點命名的包廂。走廊盡頭豁然明朗,鼎沸聲驟起,這里是飯店的命脈——廚房重地。
安康蒸面
熱氣蒸騰之間,備料的,切菜的,拌餡的,煎炸的,煨湯的,各司其職,忙而不亂。廚師長余樂站在一排備餐臺前,成竹在胸的樣子。余樂是商洛山陽人,30歲年紀,已有十四年廚齡。問他年紀輕輕是如何做到廚師長的,他沉吟片刻,說:“愛。”他說自己16歲入行,從雜工做起,再到面點師、面點主管、廚房主管,直至廚師長。少年時夢想著有一天能穿上大廚制服,戴上高高的白色帽子,現在夢想實現了,每天琢磨的是,怎么讓顧客吃的滿意。余樂說:“這幾年不管經歷什么困境,就是這一個“愛”字支撐。干餐飲行業(yè),最怕閑著,我們是越忙越精神,越忙越開心?!?/p>
在大堂一角,支著一架吊爐。新鮮出爐的芝麻燒餅散發(fā)出豐稔的餅香。凡來“蓮花”吃飯,服務員必先呈上兩道安康特色小吃:芝麻燒餅和安康蒸面。燒餅色澤金黃,外酥里軟,配上特制的豆腐乳。咬一口,酥皮、芝麻簌簌脫落,必得用手接住,再一捧送入口中。麥香混合著芝麻香、腐乳香,另有爐火烤制的焦香,層次分明,又相得益彰。
蒸面是我家劉先生摯愛。安康蒸面與寶雞搟面皮、漢中熱面皮,各據一方,原料相似,味道卻大相徑庭。安康蒸面中和了搟面皮的筋道,以及熱面皮的軟爛,口感適中。調味上大開大合,常常是一盤面皮半盤料。小豆芽墊底,擺好蒸面,依次調入大料水、醋湯、芝麻醬,點綴芹菜,最后淋油潑辣子。因為料足,拌起來格外爽利。面皮與料汁充分滲透交融,淋淋漓漓地挑起一筷子,滿口生津。不及吃,已經滿足了。
燒餅和蒸面,都是極普通的面食,卻最能撫慰旅人的心。據記載,唐代詩人白居易任忠州(今重慶忠縣)刺史時,懷念長安的胡麻餅。胡麻即芝麻。白居易于是自己動手,餅子烙好后,派人送給好友楊敬之品嘗。楊敬之時任萬州(今重慶萬縣)刺史。白居易為此賦詩一首:“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饑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边@便是著名的《寄胡餅與楊萬州》。
今天的“蓮花”,將燒餅和蒸面贈與賓客,作為開門迎客之傳統(tǒng)?!百e之初筵,左右秩秩”,想必是花了一番心思的。
樸素之儀
凡進食之禮: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醯醬處內,蔥渫處末,酒漿處右;以脯脩置者,左朐右末。
——《禮記·曲禮上》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卑部刁巯?,始諸“八大件”,而“八大件”最能代表安康人的“禮”。
據說“八大件”取名源自周朝“八珍”,制作技藝成熟并盛行于漢唐,發(fā)展傳承至今。過去講究四方八仙桌,每桌坐八人,寓意接待四方賓客,相聚一起便是八大仙共享人間美味,所以稱之為“八大件”?!鞍舜蠹笔前部荡偷淖罡叨Y儀,也稱“禮行菜”。
“八大件”包括八涼八熱,開席為八道涼菜,四葷四素。我自己慣用的都是常規(guī)食材,“蓮花”當然更豐富,客人可隨意搭配。廚師長余樂如數家珍:蠶蛹、風干魚、風干鴨、豬耳、黃牛肉、安康熗菜、白河變蛋、油菜苗、折耳根、魔芋,等等。我知道“八大件”的擺放很有講究,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余樂于是念了一條口訣:上青下白,上葉下根,角葷平素,中間上醋。我問,為什么要這么擺呢?余樂說,上席正中擺青葉菜,以菠菜為代表;對應下邊正中一定是蓮藕。青葉在上象征青天,蓮藕為根象征大地,體現中國人尊天敬地的傳統(tǒng)。
佐涼菜者必是特制醋湯。安康家家會做“八大件”,食材大同小異,特色在于醋湯的制作。“蓮花”的醋湯,以老醋加八大香料和干辣椒段熬制,待醋放涼,加醬油、大蒜,泡制數天,醋湯始成。
醋何為湯?因為是要喝的。袁枚在《隨園食單》里講,“度客食飽,則脾困矣,須用辛辣以振動之;慮客酒多,則胃疲矣,須用酸甘以提醒之?!睔v來下酒佐涼菜,安康人講究喝酒不吃飯,醋湯的妙用就顯示出來了。袁枚點評得好,辣味振脾,酸味醒胃。難怪安康人總說,“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竄竄”,實在是養(yǎng)生的需要呀。
涼菜之后,八道熱菜陸續(xù)上桌,依照“一湯一干,先蒸后炒,先咸后甜”的順序。粉蒸肉、清蒸雞湯、酸辣肚片、紫陽蒸盆子,都是節(jié)慶日里好意頭的菜品,透著滿滿的儀式感。
中國儒家經典《禮記》,詳細記載了先秦時期飲食之禮,包括坐席的位置、箸匙的排列、菜品的擺放、上菜的次序,都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雖然時代發(fā)展,今人已沒有了那么多的約束,但一些基本禮儀還在,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正如安康“八大件”,食材樸素,做法簡單,平常如菠菜、蓮菜,只在滾水中焯一下即撈出,可謂本色本真。其崇尚的“青白”又何嘗不是做人做事之“清白”。這便是中國人的“禮”。
和合之妙
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
——《呂氏春秋·本味篇》
在“蓮花”,有一道湯菜,我是必點的。
紫陽蒸盆子,說是“盆子”,盛器更像一只鼎。所謂鐘鳴鼎食之家,以蒸盆子的豐腴盛大,是擔得起這個排場的。
八大件
紫陽蒸盆子來自紫陽縣漢王鎮(zhèn),據說最早是漢江船工歇腳聚餐時的一種大燴菜。以盆當鍋,就地取材,無非是本地的臘味呀,蓮藕呀,蘿卜呀,囫圇煮在一起。也沒個先后,也沒個時間,只煮它個昏天黑地。直待船泊了岸,大家圍攏了來吃,竟異常鮮美。安康人說“趴爛煎”,是指菜趴,肉爛、湯煎,紫陽蒸盆子完美詮釋了這三個字。
凡一物烹成,必需輔佐?!峨S園食單》中說,要使清者配清,濃者配濃,柔者配柔,剛者配剛,方有和合之妙。但在紫陽蒸盆子這里,卻是剛柔相濟,濃淡相宜。我想,每個地方飲食習俗的形成與其地理環(huán)境密切相關。安康古稱金州,因漢江航運之便利,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主要節(jié)點,水陸運輸,碼頭文化,加之明清時期的“湖廣填川陜”政策,加速了南北交匯,形成了安康的多地移民融合特征,口味兼有四川重慶的麻,湖北湖南的辣,以及陜西的酸,在飲食習俗上表現出鮮明的山地性和交融性。紫陽蒸盆子的選料極為大膽,老雞、排骨、豬蹄、肘子,你很少在一道菜品里見識如此結實的主料,再輔以蛋餃、蓮藕、蘿卜、黃花、木耳、香菇等,用盆盛之,大鍋隔火而蒸。
蓮花餐飲朱雀店
接下來,就交給時間了。此過程,有味者使之出,無味者使之入。鼎中之變,在于“和合”。爐火醞釀,時間氤氳,終于生發(fā)出一鼎好湯。
不時不食
飲必好水,飯必好米,蔬菜魚肉,但取目前,常物務鮮,務潔,務熟,務烹飪合宜,不事珍奇,而有真味。
——《食憲鴻秘》
中國人注重養(yǎng)生,體現在飲食上是“不時不食”。到哪個季節(jié)就吃哪個季節(jié)的東西,與四時相應,身體更易接納與吸收。
“不時不食”語出《論語》,其中還有著名的一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些皆是老百姓對“吃”的美好追求。古代沒有條件去生產反季節(jié)的食物,所以蔬菜魚肉,但取目前。相較之下,今人的誘惑太多了,農業(yè)科技發(fā)展,使得食物極大豐富,季節(jié)不是問題,環(huán)境也不是問題,但隨之帶來的卻是更大的焦慮。
好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健康的食物不在于稀有,也不在于珍奇,而是平常蔬食的真味。對于食客而言,老味道是念想,新滋味是追求。一家飯店如何抓住食客的胃?需要認真權衡菜式的變與不變。而根據“不時不食”的健康原則,一些飯店推出“四季菜”,以應季食材滿足食客求鮮求變的心理。比如“蓮花”的四季菜單:春季有薺菜餃子,香椿炒雞蛋,槐花麥飯;夏季有生焗板栗南瓜,涼拌茭白;秋季有秋葵拌木耳,涼拌魚腥草,鐵鍋燉大鵝;冬季有養(yǎng)生大雁肉,筍干臘肉,羊肉餃子。在食材選擇方面,“蓮花”依托安康,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安康地處秦巴山地中的漢江小平原,在食物構成上既有南方的水稻,又有北方的小麥、玉米,糧食作物品種繁多,南北果品皆有種植,木耳、香菇、松菌、地耳、竹筍等山貨遍布,肉禽魚蛋品種繁多。蓮花餐飲在這些年的發(fā)展中,逐漸建立了水產、蔬菜、特種豬、苦蕎四大基地,構成了完整的現代生態(tài)農業(yè)產業(yè)鏈,不僅為自身提供了綠色優(yōu)質的食材,讓顧客吃得放心、吃得安心,也為弘揚安康當地特色農副產品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以食為天
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湛。
——《詩經·小雅·常棣》
這幾日,“蓮花”高新店的廚師長余樂在微信朋友圈曬蒸碗。粉蒸肉、合味鴨、小酥肉、筍尖香干、八寶甜飯……中國紅背景填滿九宮格,年味撲面而來。
想起小時候,過年的標志是家里開始炸丸子,炸帶魚,炸酥肉。前一晚備好料,爸媽早早起床,油鍋一直燒到中午。家里彌漫著濃郁的肉香,小孩子怎么忍得???于是不顧母親再三叮嚀,尋了機會就偷抓幾個塞嘴里,那個香呀。往往等不到除夕,東西已被我們吃了大半。父親少不得再割幾斤肉備用。
長大后,做了安康人的媳婦,過年的陣仗有過之而無不及。婆婆最拿手的是蒸粉蒸肉。安康粉蒸肉與關中不同,五花肉切厚片,調好味腌制數小時,再滾上一層炒面。關鍵就在這炒面。我婆婆喜歡用玉米粉,小火慢炒,炒熟出鍋拌入苜蓿。五花肉兩面盡裹苜蓿炒面,碗底墊紅薯塊,上鍋蒸兩小時,這碗安康粉蒸肉便大功告成了。肉片是沙沙的,因包裹了一層炒面,口感更加的飽滿、軟糯,而苜蓿獨特的清香,在解膩的同時又添了另一番滋味。每年春節(jié),我婆婆會蒸上六七碗,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婆婆是2020年夏天走的,之前的那個春節(jié),她將蒸粉蒸肉的手藝教給了她的兒子?,F在,都是劉先生做給我和女兒吃,味道還是那個味道,但總覺得心里缺了點什么。
吊爐芝麻燒餅
說起來,中國人愛吃,也會吃,“民以食為天”,吃飯是天大的事。能把這天大的事情做好,不容易;能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做好,更不容易。蓮花餐飲的創(chuàng)始人楊忠1992年下海,在安康一個叫蓮花池的地方,接手了一家飯店,飯店的名字就叫蓮花池。冥冥中自有天意,楊忠愛蓮花之高潔,出淤泥而不染,正如他所期許的,蓮花餐飲居于鬧市紅塵,卻自有一番超然品格。誠實、守信、恪守良心,這是企業(yè)的品格,亦是做人的品格。很多年后,楊忠總結了一個“真”字,真品、真味、真心。憑著這個“真”,楊忠?guī)ьI他的團隊,一路開拓,一路高歌,2008年,蓮花餐飲西安店開業(yè)。很快,“蓮花”開遍古城,俘獲了西安人的胃和心。如今三十年過去,蓮花餐飲已然成為陜菜的代表。
一頓餐食,或儉或豐,背后總有人的故事?!靶值芗染?,和樂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這大概是中國人最深沉、最熱烈的念想。
(本文部分圖片由蓮花餐飲提供,特別致謝?。?/p>
作者簡介
余 靜 資深媒體人,作家,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長篇小說《墨色》,長篇紀實文學《易俗大先生》
責任編輯:王順利/《新西部》雜志·新西部網
終審:楊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