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評論希望通過此次評選,以評論的視角,言論的尺度,對2015年新聞輿情進行梳理回顧,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精神年貨”。
2016年1月10日,由鳳凰網和阿里巴巴共同發(fā)起的“2015年度影響中國十大評論”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十所名校新聞學院院長或教授親自評選的“2015年影響中國的十大評論”,歷時一個多月的篩選和投票,評選結果于今日正式揭曉。無界新聞評論員廖保平《公共問題敏感化遺害無窮》、新華社評論員丁永勛《真相別總靠“倒逼”》等十篇評論文章獲獎。
鳳凰新媒體副總裁兼鳳凰網總編輯鄒明
鳳凰新媒體副總裁兼鳳凰網總編輯鄒明表示,本次活動是冬天里的一把火,他對至今仍堅守在媒體行業(yè)的同仁致以敬意,認為評論是維持媒體價值觀和品質的最大所在。在談及媒體衰落原因時,鄒明認為與其糾結于新媒體對傳統(tǒng)媒體的沖擊,更重要的是關注是否媒體自身內容出現(xiàn)問題,“媒體衰落首先是精神的衰落,品質的衰落,而不是技術給它帶來的衰落?!?/p>
阿里巴巴資深總監(jiān)吳昂
阿里巴巴資深總監(jiān)吳昂致辭,向“思考”、“美好”和“文章”表達敬意。在物欲橫流時代,或許不愿思考的人越來越多,吳昂認為媒體人有義務堅持思考,并抱著善良的、堅實的、建設性的、向上的心態(tài),來完成思考。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昌鳳認為,當世界在變暖時,媒體在變冷,“暖冬不正常,寒媒也不正?!?。她支持評論需要有精神的堅守和批判的能力。她認為在信息泛濫、把關人缺失,以及各種各樣的平臺遷徙、話語權轉移的今天,信息消費者成了信息生產者,我們不缺少信息和平臺,缺少的是信息的品質,是專業(yè)性,而這種專業(yè)性是需要專業(yè)的眼光、專業(yè)的理念、專業(yè)的技能去完成的?!叭绻粋€部隊在戰(zhàn)爭中正在失去優(yōu)勢,唯一的希望也許就是一面堅守的旗幟?!?/p>
知名評論家、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熊培云認為有能力談絕望就是一種美德,他認為很多人失去批評愿望也不全是時代本身發(fā)生變化,也可能也和自己內心某種急功近利有關系?!拔覀兿M覀兊脑u論能夠受時代重視,希望我們說的話能夠立竿見影有好效果。但是的確這個時代的變化錯綜復雜,也沒有可能像我們所期許的那樣,所以存有理想主義的同時要有現(xiàn)實主義?!?/p>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張濤甫表示,現(xiàn)在的評論界面臨上面和下面的雙重壓力,評論被夾在中間,力量非常有限,評論員又普遍存在職業(yè)困怠感。他認為雖然三十年來社會發(fā)育盡管并不十分完美,但給與評論發(fā)展的空間依舊存在?!氨敬位顒芋w現(xiàn)了’媒體拒絕遺忘’的理想形態(tài)?!?/p>
鳳凰網秉承“中華情懷,全球視野,兼容開放,進步力量”的媒體理念,為主流華人提供互聯(lián)網、無線通信、電視網的三網融合無縫銜接的新媒體優(yōu)質內容與服務;阿里巴巴,在信奉“讓天下沒有難做到生意”商業(yè)信條的同時,更注重履行企業(yè)的社會責任,為圍繞社會責任創(chuàng)新各種商業(yè)模式。鳳凰網與阿里巴巴一起攜手,共同關注影響中國的好評論。
本次評選得到了《北京青年報》、《財新雜志》、《財經網》、《長江日報》、《東方早報》、《光明網》、《紅網》、《華商報》、《湖北日報》、《京華時報》、《經濟觀察報》、《晶報》、《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南方日報》、《澎湃新聞》、《齊魯晚報》、《錢江晚報》、《人民日報》、《搜狐網》、《無界新聞》、《新華每日電訊》、《新京報》、《瀟湘晨報》、《燕趙都市報》、《中國青年報》(按照首字漢語拼音排序)等諸多媒體評論部門的支持。
鳳凰評論希望通過此次評選,以評論的視角,言論的尺度,對2015年新聞輿情進行梳理回顧,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精神年貨”。
與會嘉賓集體合影
鑒于一年來各媒體發(fā)表的評論文章數量驚人,為力爭全面覆蓋,避免遺珠之憾,此次評選由國內主流媒體從2015年刊發(fā)的時事評論中推薦3篇,或者評論作者從2015年撰寫并公開發(fā)表的文章中推薦1篇,報送鳳凰評論編輯部。由鳳凰評論編輯部組織新聞傳播學界的專業(yè)評審團評選,篩選出10篇切中時弊、文本出色、影響力最大、傳播度最廣的文章進行打分,最終將評委的打分相加,取得分數高的10篇。
公平起見,鳳凰評論所有作品不參評,鳳凰評論亦不參加評選委員會。為了保證評選工作的專業(yè)性和權威性,“鳳凰評論”特邀請10位名家,成立評選委員會,分別是:
陳昌鳳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杜駿飛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zhí)行院長
范以錦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馬少華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石義彬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唐遠清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媒介評議與輿論引導研究中心主任
吳飛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
張濤甫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
張志安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
趙振宇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榮獲鳳凰評論“2015年影響中國十大評論”分別是:
1、《公共問題敏感化遺害無窮》 8月5日無界新聞
頒獎辭:心存戒律,一切問題皆敏感;心系蒼生,一切問題皆公共?!皩⒐矄栴}敏感化的教訓已然慘重,中國急需一場在各個領域的‘脫敏’運動,凡是不必要的‘維敏’不是耍流氓,就是別有用心?!痹u論之道,在不躲話語禁區(qū),不避敏感問題,堅守批判立場,秉承話語精神。
作者:廖保平。知名評論家,專欄作家、詩人,無界新聞首席評論員。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曾是校園詩人,“讀詩破萬首”;曾在銀行工作,充當“筆桿子”;后轉入評論工作,曾任長江日報評論員,長江商報和楚天金報評論部主任。出版有《中國誰在不高興》、《打撈中國憤青》、《辛亥百年》、《摸著歷史過河》、《偷窺江湖》等書。
2、《真相別總靠“倒逼”》 5月9日新華社、《新華每日電訊》
頒獎辭:重審常識,皆因常識發(fā)現(xiàn)之不易;回歸真相,皆因真相挖掘之困難?!罢J真負責的調查,及時主動的公開,是對突發(fā)事件最好的應對。掌握了更多傳播主動權的公眾,需要更多真相,而且真相不能總靠‘倒逼’。”評論之堅,在于有態(tài)度,態(tài)度堅決;有表情,表情堅韌;有底線,底線堅定。
作者:丁永勛。媒體人,評論員。北大畢業(yè),清華讀研,工作于新華園。熱愛讀書和寫字,崇尚溫和而堅定,自覺踐行核心價值觀。曾任新華每日電訊編輯、評論部主任,新華社新媒體中心采訪部主任。從事新聞評論十余年,專注教育、社會、文化和公益領域,寫作時評及文化隨筆逾千篇,作品見于《新華每日電訊》《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京華時報》《新京報》《鳳凰周刊》等,多篇作品入選《中國時評年選》《中國雜文年選》。
3、《五問天津爆炸:被化工和恐慌圍困的城市》 8月13日“沸騰”公號
頒獎辭:熱媒介媒體,仍需冷媒介時代的工匠精神;冷媒介媒體,更需熱媒介時代的傳播規(guī)律?!霸谌魏螢碾y發(fā)生后,第一時間緩解民眾恐慌情緒,是政府的應盡職責?!痹u論之快,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沒有最快,只有更快,速度是最好的追問,追問是最好的安慰。
作者:胡涵。新京報評論員。2013年入職《新京報》,歷任社會新聞部、深度報道部記者,代表作包括調查報道《鐵腕書記仇和造城背后的尋租縫隙》,特稿《壽光大火:折翼火海的打工候鳥》、《龍卷風下的東方之星》等。今年8月轉入評論部,分管新京報評論新媒體“沸騰”。
4、《改革思良將前行想萬里》 7月16日《光明網》
頒獎辭:聽鼙鼓之聲,思將帥之臣。觀民生之景,想改革老人?!叭藗冎孕湃芜@樣的政治家,不僅是信任其政治選擇,更是信任形成其政治選擇的政治判斷。這種政治判斷,其實就是以人為本的常識性判斷。”評論之功,在直透人心,層層剖析,道出人心所想,社會所需。
作者:光明網評論員?!肮饷骶W評論員”是一個集體署名,欄目是光明網創(chuàng)辦維護,作者是光明日報評論員,有時也延請相關領域專家和資深媒體人撰稿。它創(chuàng)辦于2011年,每日推出一篇時評,文章論題幾乎全都限定在當天的重要新聞中,尤以文化、歷史、政治評論見長,這篇紀念萬里去世的評論《改革思良將前行想萬里》就是其中之一。
5、《股災的監(jiān)管之責》 6月29日《財經網》
頒獎辭:股市有風險,炒股須謹慎,監(jiān)管有責任,缺席當問責。“正是監(jiān)管部門對前期股民場外配資行為的縱容,和后期的突然大幅收緊和打壓,導致股市暴跌,至少這是重要的助推因素?!痹u論之剛,在于直言不諱,善于洞察隱藏的真相,敢于戳穿喧囂的泡沫。
作者:鄧聿文。獨立學者,自由寫作者,專欄作家,曾游學英國諾丁漢大學,關注大轉折年代的人和事,有多部著作出版。
6、《呼格案中的告慰要讓公民完整地看見》 2月10日《瀟湘晨報》
頒獎辭:個體悲劇的解決,是對一個生命的說法;制度悲劇的解決,是對一個時代的說法?!皼]有同步的追責,就無法收獲全部的真相;沒有務實性的進步,那么任何的‘圓滿處理’都是難以被寬恕的。”評論之韌,在于聚焦議題,鍥而不舍,以圓滿的結果來衡量,以理想的狀態(tài)來丈量。
作者:王聃。《瀟湘晨報》社首席評論員,八零年代生人。2010年碩士畢業(yè)入《瀟湘晨報》評論部工作,現(xiàn)系《瀟湘晨報》社論的主要撰稿人。編著有《湘江評論專欄》一書。作品連續(xù)入選《2012中國年度雜文》《2013中國年度雜文》《2014中國年度雜文》等年度選集。多家媒體的專欄作者與特約評論員。盡管報業(yè)風云變幻,所幸至今還喜歡這份工作。在三線城市,仍相信溫和與堅定的力量。
7、《沒有對基本事實的認同,就無法對話》 2月3日《中國青年報》
頒獎詞:“越左越安全”,實則為安全尋找盾牌;“越右越正義”,實則為正義尋找標槍。“兩種極端取向都與中國的發(fā)展和改革軌道背道而馳,我們的改革需要一種務實的、客觀的、尊重現(xiàn)實國情的理性態(tài)度,謹守常識,避免極端主義?!?評論之艷,在于秉事實之盾,執(zhí)思維之矛,不避爭論,超越意識形態(tài)之爭。
作者:曹林。中國青年報編委、知名時事評論員。多次獲中國新聞獎,著有《時評寫作十講》、《不與流行為伍》、《快時代慢思考》等,北京大學新聞學院客座講授新聞評論課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業(yè)界導師。
8、《啟蒙應予反思,傳統(tǒng)有待傳承》 9月10日《南方周末》
頒獎辭:反思啟蒙,宜回到歷史現(xiàn)場;傳承傳統(tǒng),當重塑歷史語境?!叭绾卧谏钔咐斫夂徒永m(xù)傳統(tǒng)精義的基礎上,去引入和鞏固包含個人權利的現(xiàn)實秩序,仍是擺在中國幾代人面前的巨大任務。”評論之冷,在于身處輿論熱浪,仍存一份警醒,一份通透,冷眼觀熱潮。
作者:戴志勇。中山大學哲學本科,北京大學哲學碩士。南方周末資深編輯。
9、《郜艷敏為什么不能“感動中國”?》 8月2日《北京青年報》
頒獎辭:郜艷敏的命運如多棱鏡,折射時代之荒誕?!爸辽賾撝斒氐牡拙€,是真正尊重郜艷敏自己的意志和選擇。她沒有‘放下’時,沒有人可以強迫她放下。但如果她已經選擇放下,別人也無權強迫她永遠背負著屈辱的過去而不許她自拔?!痹u論之暖,在于時刻站在雞蛋的一邊,給屈辱者以尊嚴,給卑微者以力量。
作者:張?zhí)煳??!侗本┣嗄陥蟆吩u論員。1990年考進《北京青年報》,先后任文體部記者、編輯,評論部編輯、主任,《北京青年》周刊編輯部主任,《北京青年報》評論員、社評部主任。新聞從業(yè)20多年,撰寫社論、社評等各類新聞評論近百萬字。
10、《慶安槍案,被維穩(wěn)壓倒的真相》 5月7日“有難度”微信公號
頒獎辭:一聲非正常響起的槍聲,擊中的不僅僅是一個上訪者,也擊中這個時代最脆弱的神經?!皯c安車站槍案,像極了一個殘忍卻真實的時代隱喻,在這個時代的車站,誰能擠上列車,誰又被攔在了車外,還有誰被擊斃在候車室?”評論之銳,在糾纏于每一個細節(jié),不放過每一個線索,還原一個多因多果的真相。
作者:蕭銳。2010年7月法學碩士畢業(yè),進入媒體工作,擔任時事評論員。曾有文章入選《2006中國雜文精選》、《2007中國時評年選》、《新評論—新京報名家評論精選(第三輯)》等時評年選。其文字散見于鳳凰網、南方都市報、新京報、中國青年報、東方早報、長江日報、瀟湘晨報、南方人物周刊、新世紀周刊等媒體。
(責任編輯 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