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采萍
在你的觀念里,垃圾分類是不是個很有“新潮感”的環(huán)保概念?不過,住建部副部長黃艷最近在全國兩會分組討論中指出,垃圾分類在我國其實已經推進多年,但到目前仍問題重重。黃艷認為,推動垃圾分類需要完善3個體系——政策要求和法律體系,垃圾分類處理體系,以及公民體系,而最后一項“公民體系”的推動難度最大。
“垃圾分類為何推不動,公民素質缺乏是關鍵”……看到這樣的新聞標題,你心里會不會覺得莫名其妙背了個大“鍋”?不過,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生活感受,專家學者有專家學者的觀察見解,交流溝通更有助于在環(huán)保大命題上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公民素質”是不是垃圾分類進展緩慢的首要原因尚可討論,但盡快普及這一環(huán)保理念,啟動全民行動,確是當務之急。既如此,考慮“如何做好垃圾分類的素質教育”,顯然對破題具有更現(xiàn)實的意義。
目前,許多走入社區(qū)的垃圾分類宣傳,似乎多把重點放在強調垃圾分類重要性和公民責任上,對分類的知識和方法,即使有所涉及,也較為簡單,有時還相互矛盾。比如有的要求垃圾按“是否可循環(huán)利用”分類,有的要求按“是否可回收”分類,其實這二者標準并不相同。還有的分類強調把對環(huán)境有害的物品甄別出來,比如電池、過期藥物、醫(yī)療廢棄物等,但這些垃圾收集起來投向何處,卻少有人關心和安排,于是分類帶給人們的往往不是方便而是困擾。
我們天天出門扔垃圾,小區(qū)里也常見兩個標志的垃圾桶。但是,應該把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開投放?還是把紙品、塑料等回收垃圾與其他垃圾分開投放?廁所污物和電子廢棄物,該把它們扔到哪里?家里的廢舊家具、穿爛的鞋和衣,在一些人印象里可能屬于可循環(huán)利用垃圾,但是業(yè)內人士卻認為,在垃圾處理終端,玻璃、紙品和塑料都有相對成熟的處理回收系統(tǒng),最后真正需要填埋的垃圾中倒是廢木廢布較多,那么這樣的垃圾是不是該特別分揀出來……
垃圾分類的復雜性,連許多有化學專業(yè)背景的人都未必說得清楚,對普通家庭而言自然需要更科學、更細致、更規(guī)范也更貼近生活需要的指導與服務。現(xiàn)在關于垃圾分類的宣傳不少,但也存在政出多口和自以為是的問題,真正為居民設計好簡便分類方法與投放路徑的并不多。如此,公民接受的垃圾分類“素質教育”,本身“素質”就不高,又如何帶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行動改變?
其次,垃圾分類“素質教育”的對象,不該僅限于公民,還應囊括掌握更多社會資源以及容易產生負外部性的經濟主體。
一些政府部門現(xiàn)在已有在垃圾分類問題上率先行動、示范社會的意識;但是,對“垃圾災難”根源性的問題,卻缺乏思考和監(jiān)控。以這些年發(fā)展迅速的電商和物流業(yè)為例,包裝垃圾的災難性泛濫,顯然與這些市場領域的管理部門反應遲緩和寬松放縱有關。在如此氛圍下,個人即使有環(huán)?!案咚刭|”,又能保持多久?
垃圾分類是習慣問題也是素質問題,但習慣養(yǎng)成和素質提高,不是只靠宣教就可以解決。何況,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同樣文明素質的人們對待垃圾分類的觀念也大有區(qū)別;而垃圾分類意識較強習慣較好的人,換個環(huán)境,行為模式也可能隨之改變。這說明影響垃圾分類推進的因素,除了人的觀念,更重要在于選擇分類是否帶來預期收益,以及行為環(huán)境是否可預測并且相對公平。
經常聽專家說:市民太缺乏環(huán)保意識,造成垃圾難以分類。但是我們更應該追問:居民提高垃圾分類意識后,會給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嗎?還是指望他的行動,成為西西弗斯推動巨石的第一步?如果是后者,恐怕更多的素質教育,也只會讓他徒增困惑和孤獨感而已。
誠然,面對我國日益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通過強制垃圾分類等方法,倒逼全民環(huán)保觀念升級,已經是大勢所趨。但是,在我們怎么強調環(huán)保觀念重要性都不為過的同時,也必須為這些觀念的落地生根和壯大成林,提供必要的土壤和良好的環(huán)境。
(責任編輯 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