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深度貧困縣,教育能如何作為?日前,云南省綠春縣砸兩個億建高中的話題引發(fā)廣泛討論。該縣是全國最后一批尚未脫貧的深度貧困縣之一,2018年全縣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2.5億元,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億元,貧困人口尚有30128人。
綠春縣這兩億是經(jīng)過幾年從各級專項資金和轉移支付里積累而來的,動因包括改變過去綠春縣高中教育一直被其他地區(qū)“掐尖”的狀況。對于窮縣“富教”,大致沒有什么異議,爭議點主要在于如何“富教”。具體到綠春的案例,就是“富教”是否意味著這兩億就要“富”在建高中上。
國務院參事室參事湯敏認為,應該把資金更多投入到鄉(xiāng)鎮(zhèn)、村小,而非在縣城里花好幾億蓋個美輪美奐的校園,同時亦強調投入的重點應該在教育質量的提升而非硬件設施。這一觀點也許可以解讀為,當財力有限的時候,掐尖不如補缺,與其建設高中,不如優(yōu)先發(fā)展基礎的義務教育。畢竟,貧困縣即使建成了新高中,如何保障更能決定教育質量的教育觀念和師資跟上,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用有限的財力投入到義務教育中去,讓更多的孩子能得到去外地更好的高中讀書的機會,從教育公平和學生個人發(fā)展的角度,也許是更有效的方式。
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提出,從教育與地方經(jīng)濟的關系看,要改變當?shù)刎毨Ь置?,更應發(fā)展職業(yè)教育,但是恰恰職業(yè)教育不被重視。事實上,對職業(yè)教育重視不夠是當前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整個教育系統(tǒng)都是升學模式,貧困縣即使辦好了高中,孩子在高中階段不被外地“掐尖”,也還是會到外地上大學,而且很可能畢業(yè)以后就在外地就業(yè)和生活了。貧困縣之所以愿意砸鍋賣鐵建高中而不是發(fā)展職中,不排除有“政績”的考慮在,盡管不斷重申取消升學率考核,現(xiàn)實卻依然廣泛存在著升學模式的考核邏輯,當?shù)貙W生的高考成績是能算入“政績”的,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教育資源,而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對當?shù)貛淼母淖儏s難以按年量化。
當然,由于能達到被“掐尖”程度的學生數(shù)量很少,在貧困縣建高中,對于成績尚可又有意愿繼續(xù)升學高考的孩子來講,意味著更多的機會。今年夏天,第一批新校區(qū)高三學生的高考成績創(chuàng)下綠春縣史上前所未有的紀錄,這和新建成的高中新校區(qū)不無關系。
網(wǎng)絡熱議的焦點是,貧困縣砸兩億建高中,有必要嗎?實際上,貧縣“富教”,不是一句“有必要”或“沒必要”就能簡單回答的。尤其貧困縣財力有限,而需求也不僅僅是提升教育質量,就更難有簡單答案。判斷“富教”的有效性,究竟是從學生的個人發(fā)展角度出發(fā),衡量每個個體是否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人生是否有更多的可能性,還是從當?shù)氐陌l(fā)展角度出發(fā),看對什么樣的教育形式進行怎樣的投入才能獲得更多的收益?而收益的衡量,是看升學率等指標組成的“政績”還是當?shù)氐慕?jīng)濟社會發(fā)展狀況?
貧縣如何“富教”,也許沒有“最好”的答案,但貧困縣的教育的確需要更多的投入和重視。發(fā)展教育降低輟學率,對于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有著重要意義,教育能給貧困縣的孩子更多的可能和可以選擇的機會。同時,提升教育質量,不只是某一個階段,而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看不見的軟件,而非看得到的硬件,對于財力有限的貧困縣而言更是如此。看不見的軟件,不只是師資,也包括教育公平的大環(huán)境,例如,杜絕“掐尖”本身就有助于增進教育公平。
貧困縣砸兩億建高中,背后是復雜的基層現(xiàn)實,沒有簡單的答案,也不能只靠貧困縣自身來思考和探索。
(責任編輯 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