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精品视频一区_爱性久久久久久久久_在线看免费观看中国Av_一级大黄片免费视频在线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wǎng)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鄉(xiāng)村振興 >> 正文
哀牢山腳下 一名鄉(xiāng)村教師的32年
2022-09-07 09:35:16 來源:人民網(wǎng)

在哀牢山腳下的云南省普洱市鎮(zhèn)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者東鎮(zhèn)馬鄧村,有一個由4個村民小組組成的片區(qū)——馬草河,這里曾因交通不暢、土地貧瘠,是貧困的代名詞。在這樣一個地方,有一位扎根鄉(xiāng)村教師崗位32年,用教育阻斷貧困代際相傳,助力馬鄧村步入鄉(xiāng)村振興大道的人民教師劉應科。

今天,我們聽聽他的故事。

劉應科在給孩子們上課。盧英攝

劉應科在給孩子們上課。盧英攝

開學兩天,學校里沒來一個學生

1974年,劉應科出生在馬鄧村蕨蕨林村民小組,自幼立志要走出大山的他,從小便努力學習,并在16歲時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鎮(zhèn)沅一中。

可面對每年上百塊的學費和生活費,劉應科的父母一籌莫展。開學前幾天,當他看到體弱多病的父親為籌集學費整夜輾轉(zhuǎn)難眠時,他決定放棄學業(yè)。

那個假期,鎮(zhèn)里準備招一批代課教師來填補鄉(xiāng)村學校教師資源的空缺,劉應科下決心報考,并最終成功考上。從此他與教書育人結(jié)下不解之緣。

“剛到馬草河小學,與其說是學校,不如說是草棚。由于年久失修,房子長滿青苔和雜草。”劉應科回憶說,他和老鄉(xiāng)找來鋤頭、鐮刀,先把草棚打掃干凈。

回頭一看,學校連桌椅都沒有,劉應科又和老鄉(xiāng)找來板子,到附近山上砍了些木料和竹子,搭了幾張簡易的桌子和凳子,找來稻草做成窗簾和門簾,讓房子可以遮風擋雨。

一切準備就緒,劉應科信心滿滿地坐等學生來上學??蓛商爝^去,他沒等來一個學生。

原來,從未走出過大山的老鄉(xiāng)們,沒幾個人會講漢語,更理解不了讀書有什么用。在他們看來,讀書還不如在家放牛看羊。

面對尷尬局面,劉應科想起父親——一名村醫(yī),在村民心中威望較高。他回家央求父親:“我一定要讓孩子們學會漢語,一定要讓他們走出大山。您就幫幫我吧!”

他感動了父親,后來的幾天,父子倆奔波于各家各戶。終于有家長同意讓孩子試讀幾天。

開學的第四天,學校終于來了三個學生。

劉應科在給孩子們上課。盧英攝

劉應科在給孩子們上課。盧英攝

他把妻子接到學校,義務(wù)給學生煮飯

三個孩子又怎樣?劉應科照樣教。

他白天給來上學的學生上課,晚上帶孩子們?nèi)訂T其他孩子。5個、6個、10個……日復一日,最終,馬草河片區(qū)的50多個孩子相繼入學。

劉應科高興,可新問題又來了:學生小的六七歲,大的十四五歲,怎么教?他思考后,先教會年齡大、更容易教的學生,再由這些學生當“老師”輔導其他學生。

如此堅持了10年,為了讓馬草河小學的學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政府決定把馬草河小學撤并到馬鄧村完小,劉應科因此調(diào)到馬鄧村小學任教,并擔任村完小校長。

當了校長,責任更大。劉應科發(fā)現(xiàn),孩子們沒吃的就沒有辦法來上學,沒穿的也不來上學,交不起課本費也不來上學。咋辦?沒吃的,他千方百計向黨委政府反映,爭取民政救助,還把妻子接到學校,義務(wù)給學生煮飯吃;沒穿的,就把自家孩子的衣服拿給他們穿,衣服破了就讓妻子給學生縫補;交不起課本費,就千方百計搞勤工儉學,讓學生們自給自足,減輕學生負擔。

學生上學的路塌了,劉應科帶著老師去修;哪個學生沒有到校,等其他學生睡了后,他再去家訪……30多年時間,劉應科走遍了馬鄧村670戶人家。

孩子們上學途中有條河,每到雨季,他就領(lǐng)著老師、動員家長搭橋。可只要下大雨,今天搭的橋,明天就沖毀了。沒轍,每個星期天下午,劉應科就和其他老師徒步數(shù)公里到河邊把學生接過河,星期五又把學生安全送過河去。

時隔多年,再回憶這些事,劉應科沒覺得苦,“河的那邊是一個個渴望讀書、渴望走出大山、渴望改變貧困現(xiàn)狀的孩子們,我有義務(wù)幫他們實現(xiàn)夢想?!彼f。

兒子也成了一名人民教師

如今,劉應科已教書育人32年,這些年,特別是剛開始教書那幾年,他的日子并不好過。他說,代課時,每月工資只有60元,每個學期還要替學生交好幾百塊的課本費,最后往往所剩無幾。

曾經(jīng),走出馬鄧村的同齡人寫信告訴劉應科外面的世界多美好,勸他放棄代課,一同到外面打工,并說一個月就能抵得上他一年的收入?!罢f實話,我也迷茫過,可想到自己一旦離去,孩子們就將無學可上,最終還是決定留下來。”他說。

就這樣,劉應科繼續(xù)把汗水灑在了馬鄧村,而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像一粒粒種子,在這片土地上頑強生長?!拔译m然沒走出大山,但孩子們幫我實現(xiàn)了夢想,我是自豪的、驕傲的,更是幸福的?!彼f。

一門父子皆為師,奉獻教育兩代人。2021年,繼承父親衣缽,劉應科的兒子也成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他感到驕傲。

馬鄧村完小如今還保留著小學兩個年級和幼兒園,劉應科還在繼續(xù)堅守,他說要憑著對教育事業(yè)執(zhí)著的追求和強烈的責任感,在鄉(xiāng)村教育事業(yè)上詮釋著自己的美好人生。

(責任編輯 姜丹)

讀取內(nèi)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wǎng)所有版權(quán)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shù)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