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巴赫當選國際奧委會第九任主席
北京時間9月10日夜,今天深夜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25次全會上,雅克·羅格卸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德國人托馬斯·巴赫當選為新一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共有六人參與國際奧委會主席競選,除了巴赫,還有兩名來自亞洲的候選人,分別是來自新加坡的華裔、現任國際奧委會副主席黃思綿和來自中華臺北的吳經國。另外三名候選人分別是波多黎各國際奧委會委員卡里翁、烏克蘭奧委會主席布勃卡和瑞士人奧斯瓦爾德。據悉,這是奧林匹克歷史上競選主席人數最多的一次,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最終,115名國際奧委會委員經過投票,最終選定了巴赫作為羅格接班人,任期從2013年到2022年。
回顧現代奧林匹克史,除了美國人布倫戴奇,擔任第五任(1952-1972)奧委會主席外,國際奧林匹克主席這一重任都無一例外地落在了歐洲人手中。這一次,也沒有例外。
羅格是在2001年接替薩馬蘭奇,成為國際奧委會歷史上第八位主席的,當時他尚未滿60歲。參加過三屆奧運會的羅格在接替執(zhí)掌國際奧委會權柄21年的薩馬蘭奇的職位后,銳意改革,越來越多的動員代表和單項國際體育協會的代表成了國際奧委會委員。另外,羅格還在反腐敗和反興奮劑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由于各方面的優(yōu)秀工作,羅格在國際奧委會中樹立了極大的威信,2009年10月9日他謀求連任時,國際奧委會委員投出的89張有效選票中只有1票表示反對票。在羅格的任期內,舉行了包括2004年雅典奧運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2年倫敦奧運會三屆夏季奧運會,其中羅格對北京奧運會的評價極高。
羅格認為,新的國際奧委會主席上任后,將主要面臨兩項挑戰(zhàn),一是如何在現今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舉辦高質量的奧運會,二是如何進一步加強反興奮劑工作。
國際奧委會是全世界最大的體育組織,掌管奧運會等重大國際賽事。該委員會第125次全會上周末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拉開帷幕,作為全會三大議題之一,確定新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被安排在最后一項。
在早先的2020夏季奧運會舉辦城市的爭奪中,東京擊敗馬德里、伊斯坦布爾獲得舉辦權。而在臨時大項的爭奪中,此前被踢出26個大項的摔跤重返奧運大家庭,成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和2024年奧運會的臨時大項。
相關介紹
雅克?羅格1942年5月2日出生于比利時的根特。擁有體育醫(yī)學博士學位,曾任根特醫(yī)院整形外科部主任并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任體育醫(yī)學講師。運動員時期的他曾參加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和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獲得1次帆船世界冠軍、2次世界亞軍和16次比利時冠軍。1989年至1992年三年間,羅格任比利時奧林匹克和聯邦間委員會主席。次年,擔任國際奧委會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委員。1992年至1994年擔任夏季奧運會計劃委員會委員。1995年至2001年擔任國際奧委會協調委員會主席。2001年7月羅格當選為國際奧委會主席,并一直擔任主席職務至今天卸任。
60歲的德國人托馬斯?巴赫在1976年奧運會上拿過花劍團體冠軍,27歲進入國際奧委會之后一直工作至今。1996年,他競選國際奧委會執(zhí)委成功,2000年,擔任國際奧委會副主席,2004年8月退出副主席位置,2006年2月,在都靈冬奧會期間再度當選國際奧委會副主席。從運動會委員會做到國際奧委會副主席,出眾的能力得到薩馬蘭奇和羅格的共同贊譽。此外這位兩朝元老平日低調務實,人脈廣泛,在2010年溫哥華舉行的國際奧委會選舉中,以85%的得票率第三次連任國際奧委會副主席,好人緣由此可見一斑。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巴赫長期負責國際奧委會的法律事務。羅格對巴赫給予高度評價:“巴赫先生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他的品德也得到大家的公認。我相信,巴赫先生不會是唯一的候選人,但是我想他會是一個最合適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