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賈島筆下的“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無半里平;疑是老僧遙指處,只堪圖畫不堪行”的鎮(zhèn)安,雖然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區(qū),但是這里山有山的風骨,水有水的靈氣。如果說乾佑河是鎮(zhèn)安的母親河,那么木王山就是鎮(zhèn)安的父親山。木王山不僅以國家級森林公園而聞名遐邇,而且憑借火紅的杜鵑花而引得游人紛至沓來,駐足觀賞。當游人們在盡情地觀賞木王山旖旎風光時,可否知道木王山還典藏著另一道鮮為人知的紅色景點?這個景點就是與四海坪遙相呼應的紅色景觀——邱家坪。雖然邱家坪沒有四海坪秀色可餐的奇特風光,但它卻留下了深深的紅色印痕,紀錄著一段可歌可泣、彪炳史冊的感人故事。

動員肖善義 補齊四人組
家住桂林村邱家坪、今年已經95歲的張世林老人,依稀還記得76年前發(fā)生在邱家坪的革命故事: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蔣介石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簽訂了國共兩黨“雙十”停戰(zhàn)協(xié)定。國民黨當局表面上同共產黨談和平,其實仍在抓緊備戰(zhàn),企圖通過戰(zhàn)爭來消滅人民革命力量。在中原地區(qū),國民黨部署22萬軍隊向新四軍發(fā)起進攻。
1946年6月底,面對國民黨發(fā)動的內戰(zhàn),我中原新四軍6萬健兒沖破封鎖線,實現(xiàn)了震驚中外的中原突圍。蔣軍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在我軍西進路上不斷派飛機拋撒傳單,要求中原突圍部隊派代表“談判”,以欺騙社會輿論,掩蓋其制造內戰(zhàn)的陰謀。
8月2日晚,王震將軍率359旅占領鎮(zhèn)安縣城后,為表示我軍和談誠意,一面電告中共中央及中原局書記李先念,一面在鎮(zhèn)安縣商會組建中原軍區(qū)和談三十二小組,派旅長張文津任和談代表,旅政治部主任吳祖貽任電報譯員,毛楚雄任警衛(wèi)員,副旅長李學先任“馬伕”,赴西安進行談判。359旅右路部隊8月3日撤出鎮(zhèn)安縣城后,繼續(xù)向西行進。8月6日晚毛楚雄隨首長留宿在鎮(zhèn)安縣楊泗鄉(xiāng)楊泗廟(現(xiàn)木王鎮(zhèn)桂林村)邱家坪張世林家里。王震率359旅主力繼續(xù)向寧陜方向挺進,留下張文津一行第二天從邱家坪出發(fā),去西安談判。本來和談小組安排有李學先,由于359旅向寧陜挺進離不開這位“陜南通”,李學先未能與和談小組成行,和談小組因此缺少一名向導。當年18歲的肖善義,就住在張家老宅的后面,當晚聆聽了張文津和毛楚雄的革命宣傳,為了給和談隊伍帶路,毅然參加了和談小組。

和談路上 壯烈犧牲
和談小組補充了缺員,8月7日正式從邱家坪出發(fā),執(zhí)行談判任務。他們攜帶著軍調部第九執(zhí)行小組的符號、旗幟和證件(注:張文津在中原突圍前系軍調部漢口第九小組中共代表,對國民黨的公開身份為上校參謀),騎著三匹戰(zhàn)馬,翻山越嶺經月河過旬河走沙坪,于10日抵達寧陜縣江口街。在魁星樓前,胡宗南61師181團盤查時,聞知中原軍區(qū)和談代表到來,團長岑應運親自列隊鼓掌歡迎。未料當晚,該團奉胡宗南密令,將我和談代表4人秘密活埋在江口街城隍廟后的水渠旁。張文津、吳祖貽是久經考驗的杰出的軍隊領導干部。毛楚雄是毛澤東的侄子、紅軍師長毛澤覃烈士的獨生子,才華出眾,滿懷革命激情,一心到延安見大伯毛澤東,“做一個改革社會的人物,為國效力”。鎮(zhèn)安土生土長的肖善義,在兒童時期就目睹紅軍打土豪救窮人,愛唱紅軍歌曲,向往革命。幸會新四軍和談代表后,他毅然告別兄長,走上了革命道路,然僅僅四天之后,就和毛楚雄等烈士一塊犧牲了!

三十八年后 真相始大白
毛楚雄等和談代表失蹤后,美方、國民黨、中共三方調停小組的中共代表葉劍英、周恩來,立即分別在北平、南京向國民黨當局發(fā)出抗議,要求追查人員下落。因秘密殺害和談代表是樁卑鄙惡劣見不得陽光的罪惡勾當,國民黨當局矢口否認攔截和談代表一事,導致四烈士失蹤之謎沉寂38年之久。1984年9月,通過吳祖貽烈士遺孀蒲云香及潘子君在成都查閱原西南軍區(qū)軍法處對兇手韓清雅的刑事判決書,才使四烈士犧牲之經過水落石出。寧陜縣及時尋找保護烈士遺骨,并建陵園豎碑紀念。同年12月,國家主席李先念看到寧陜、商洛及鄂豫革命史編委會的聯(lián)合調查報告后,深情撰寫出《紀念張文津、吳祖貽、毛楚雄,向革命先烈學習,保持共產主義純潔性》的文章,發(fā)表在《紅旗》雜志上(1985年第17期)。
76年前發(fā)生在鎮(zhèn)安、寧陜的這樁黨史大事件,涉及偉人毛澤東一家犧牲的6名烈士之一,特別是位于木王森林公園門口的邱家坪,曾是中原軍區(qū)和談代表駐地及出發(fā)地。它將不斷發(fā)揮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的作用,激勵我們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


賡續(xù)紅色血脈 傳承紅色基因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訪革命紀念地,瞻仰革命歷史紀念遺跡,反復強調要銘記光輝歷史,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賡續(xù)紅色血脈,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為了不忘總書記的囑托,牢記使命,砥礪前行,奮力書寫鎮(zhèn)安教育事業(yè)跨越發(fā)展的新篇章,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陜西省鎮(zhèn)安中學黨委在縣、鎮(zhèn)黨政單位的關心支持下,多方籌措資金,共同籌建“黨建紅色教育基地”。鎮(zhèn)安中學黨委抽調精干隊伍,并聯(lián)系鎮(zhèn)安縣初級中學,鎮(zhèn)安縣青少年活動中心及鎮(zhèn)安縣黨史研究室,從2021年9月開始,歷時半年,走訪當事人、請教黨史專家和查閱歷史資料,把邱家坪張世林的老宅子恢復歷史原貌,用沉浸式的體驗來教育后人,體會革命先烈的堅強意志和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堅強意志?!版?zhèn)安縣青少年研學教育基地”頗具規(guī)模地建立起來了。


為了充分發(fā)揮基地的宣傳教育作用,鎮(zhèn)安中學黨委書記王忠毅在資金十分缺乏的情況下,先后籌資近20萬元,初步解決了“教育基地”啟動資金問題。在歷史資料的收集過程中,特別是在毛楚雄等四位烈士的生平簡歷的搜集整理過程中,王忠毅書記數次去邱家坪調研走訪,挖掘翔實的歷史素材,最大程度還原歷史真相。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長達兩年的不懈努力下,終于挖掘、整理出了一套中原突圍以及四位烈士的生平簡歷和犧牲過程等詳實資料,為基地創(chuàng)建起到了主導作用。
尤其是已經95歲的張世林老人,用自己的記憶還原了這段歷史,他的孫子張明親力親為,按照老人的記憶還原老屋的樣子,讓沒有親歷過這段艱苦難忘歲月的后人,有機會睹物思人,感悟老一輩革命家的風范。



基地建成后,鎮(zhèn)安中學黨委第一時間組織全校黨員教師和學生代表前來基地瞻仰革命先烈遺跡,緬懷他們的革命事跡,學習他們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jié)和民族大義。在鎮(zhèn)安中學黨委和鎮(zhèn)安初級中學、鎮(zhèn)安青少年活動中心以及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該基地現(xiàn)已成為了全縣中、小學生乃至黨員干部淬煉黨性、勵志成才的最佳選擇。
如今,當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來到邱家坪的張家老宅時,老宅旁邊,兩棵高大的青松傲然挺立,仿佛在等待烈士的歸來。肖善義的老宅已經不見蹤跡,只留下當年搭草棚的石頭默默地立在那里。我們循著英雄的足跡,俯瞰美麗的邱家坪,深情緬懷當年的革命先烈,不禁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我想:戰(zhàn)爭年代他們付出生命的代價,不正是為了我們今日的幸福生活么?張文津、吳祖貽、毛楚雄、肖善義四名烈士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楊建東 劉抗勞)

(責任編輯:劉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