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1)
【摘 要】2015高考全國一卷作文題目引發(fā)眾議,本文分析了這一作文題目的與時俱進和現(xiàn)實社會意義,并剖析了優(yōu)秀的作文立意應該如何切入,旨在拋磚引玉,希望引起對作文教學中真實情感缺失的反省和重視。
【關鍵詞】高考作文;例文;立意 ;大義;親情;討論
2015年高考已經結束,各省作文題目再次成為大家熱議的焦點。作為師范院校的寫作老師,筆者以飽滿的熱情和嚴肅的態(tài)度,跟學生一起,對高考作文題目作出了自己的評析。在此,我試就全國一卷作文題目談談我的思路和認識,以求拋磚引玉,偏頗不當之處請各位同仁指正。
2015年全國一卷的作文題目講的是:一位女大學生勸阻經常開車打電話的老爸未果,直接致電交警,借交警之手對父親進行教育和處罰。事情在微博傳開后引來網友爭論,請學生以書信體的方式談談自己的看法。
該話題選取的是社會熱點事件,當我跟學生們一起討論的時候,他們普遍表示對女大學生小陳的這種行為不可理解,有同學疑惑地說,你們是父女,用得著采取這么生分的方式解決問題嗎?就算父親屢勸不改,你難道不能采取一些溫和一點的辦法嗎?比如,一邊撒嬌一邊責備,或者直接把電話從他手中奪走。更有學生問道,知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叫做藍牙耳機的東西。擱置了學生這些旁逸斜出的思路之后,我開始引導學生討論,小陳這種舉動,合理或不合理之處在哪?我們應該采用哪些論據(jù)支持我們的觀點?
如果向古人求助,你會發(fā)現(xiàn),中國人既講“大義滅親”,又講“為尊者諱”,所以不管怎么做,都能在教科書里找到行為合理性的依據(jù)。兩派對立觀點如果各執(zhí)一詞,完全都可以說得頭頭是道,言之鑿鑿。但是“真理哪怕只前進一步都會變成謬誤”,如果推向極端,兩種行為則都有不當之處。
如果我們認可了小陳的這種舉動,那我們就可以以正義之名對父一代進行無情的審判甚至戕害。中國新文學自“五四”以來就有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創(chuàng)作傾向,即“審父”情結的泛濫,子一代以一種革命者的姿態(tài)批判、背離了自己的家,粉碎了父權,自以為獲取了新生;但是這種傾向在以后的歷史中愈演愈烈,革命者越來越變得六親不認,他們對父輩的剿滅和摧殘達到了令人發(fā)指的程度,甚至喪失了起碼的人情、人性。當我們從這個革命的迷夢中傷痕累累地醒來后,才發(fā)現(xiàn),中國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jié)恕勇讓”反而是整合人性最有效的意識形態(tài)工具,血親是維系我們社會關系的最根本的紐帶,是我們永遠無法無視和踐踏的事實。
如果我們反對小陳的這種做法,那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父親的錯誤做法不僅會傷害他自己,更可能危及家人的安全,給大家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甚者,《鄒忌諷齊王納諫》中談到,由于人之私心,很多真相都被遮蔽。當情感這種主觀因素介入時,多少事實都被扭曲,多少惡行都被縱容,多少壞人在親人的不忍之心包庇下逍遙法外,逃脫了正義對他的懲罰。這直接挑戰(zhàn)著我們公平、公正的現(xiàn)代社會法則,也使得一些人在用正當方式伸張正義無望時,鋌而走險,走上了以暴制暴的極端道路,多少社會悲劇也因此釀成。
到底要溫情還是要大義,尊重人性和尊重法律究竟哪一個更重要?對照西方律法,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們有一個非常值得稱道的舉措:當有需要指證疑犯時,他的直系親屬可以回避做污點證人,盡管他們可能掌握著疑犯非常核心的犯罪證據(jù)。因為親手將自己的家人繩之以法,個體必然成為親情和正義夾縫中的犧牲品,當事人可能會面臨著巨大的心靈折磨,他可能因此精神分裂,也可能永遠生活在陰影中無法超脫。這是現(xiàn)代律法中人性化的一個細節(jié),這個細節(jié)對于維護我們的尊嚴和人格,維護我們心靈的完整和健康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學生的信不管是寫給誰的,“修辭以其誠”,強調愛與保護是第一要義:跟父親說,女兒揭發(fā)了你,不要生氣,也不要傷心,更不要因此質疑親情的價值,這不是說明她冷酷無情,而是她對父親更加深沉的愛的表現(xiàn),因為,不用猛藥,不足以治痼疾。即便再退一步,你認為女兒的做法是欠妥的,那也不要責備女兒的冥頑忤逆,要相信,你的親人們肯定是愛你的,盡管他們有時不是以你認可的方式來愛你。而且,如果不是出于最堅定的愛和信任,女兒怎么敢這么直率有力地指出你的問題?只有在至親至愛的人面前,我們才會選取最直截了當?shù)姆绞絹斫鉀Q問題;跟女兒說,你這樣做肯定會很委屈,因為很多不理解你的人肯定沒少指責你、質疑你、打擊你,這其中或許還有你尚在氣頭上的父親。但是,不要痛苦,不要迷惘,只有你知道,你是多么擔心你的父親,才會不得已選擇這么極端的方式來懲戒他,給他當頭棒喝,叫他迷途知返。就算暫時你們會有些許隔閡,但是一聲甜甜的“爸爸”,一個撒嬌的動作,一次真誠而坦白的促膝談心,一份愛的禮物,都可以很快讓你們重修舊好,言笑晏晏,因為,血濃于水,真愛無敵。
總之,一個有深度的立意應該超乎于那種非黑即白、簡單武斷、割裂事實的論點之上,不是簡單的肯定,也不是簡單的否定,“執(zhí)其兩端而叩其中”,在深刻把握了兩種行為極端化的利弊之后,再作出自己的結論,這個結論必然最大限度地整合了愛與恨、拯救與傷害、希望與失望、痛苦與指責,而能經得住人性的推敲和拷問。
當筆者跟學生進行交流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們普遍有一種誤解,認為盡管從內心而言極其不認可女兒的做法,但是為了在考試中得高分,他們還是要裝作贊同女兒的做法,因為他們認為命題老師出這樣的題目,無非是讓我們鼓吹正義,所以對此大義滅親之舉要拍手稱快,以示我們的思想是多么純良,多么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接近,多么高大上。
當學生說出“肯定是讓我們寫女兒這樣做是對的唄”這句話時,我的內心其實有個小小的震撼,這個震撼超越于對一篇作文立意和技法的把握和評價,而是直擊我們教育制度的本質。究竟從什么時候起,我們的教育變成了謊言滿天飛,不鼓勵學生說真話、說實話、說想說的話,而是在那里說一些貌似毫無破綻,其實空洞無物;貌似高大上,其實假大空;貌似深刻真摯,其實矯揉造作的無病呻吟之語?學生在常年的機械式訓練中,學會了這樣一種投機取巧的方式來對付我們的考試,不僅直接悖逆了我們的培養(yǎng)思路和預期,更可怕的是,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兩面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陽奉陰違,貌似陽光正直,其實內心對我們的教育充滿了鄙視,認為那只是無聊的愚民政策,而他們?yōu)榱四茉诳荚囍袆俪?,也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不惜裝瘋賣傻,陪著我們玩一場無聊而可笑的游戲。
所以考試結束后,看見學生在朋友圈的評論,有的說辱沒了他們的智商,讓他們只用三年級的語文水平就能寫好一篇高考作文;有的說幸虧他們不是今年高考,要不這樣的寫作題目鐵定會讓他們笑場;有的說這女兒腦殘,居然不懂使用藍牙耳機,云云。作為寫作老師的我,只能說,我“驚詫”了。
一個與時俱進、頗具社會關注度的作文題目,在我們學生的眼中居然是如此的低級可笑,這樣的事實被命題人獲悉,不知對方會不會氣到吐血?我們是該指責這個題目沒有貼近學生的心靈呢,還是批評現(xiàn)在的中小學考試訓練方式不科學、沒深度呢?
“言為心聲”,“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文章一直具備的“興觀群怨”的社會功能,其中的“觀”就是“以觀民風”,對應在寫作教學中,則表現(xiàn)為:通過學生的作文了解他們的思想、情感、道德感、價值觀。而當謊話連篇成為我們學生寫作的一種現(xiàn)狀時,我們該如何糾正這種扭曲的文風呢?這恐怕才是我們寫作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吧!
【參考文獻】
[1]李會.高考作文命題趨向及特點研究述評[J].學周刊.2011(12)
【作者簡介】
楊亞娟,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 馬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