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3)
【摘 要】“立德樹人”是我國當前教育的“根本任務(wù)”,“立德樹人”須將“成人之學”即塑造人的靈魂的哲學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有鑒于以往把哲學僅僅當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從而導致哲學被簡單化、政治化,當今發(fā)揮哲學對“立德樹人”的作用時應(yīng)重視其人文學科屬性和形而上學屬性,將提升人文素養(yǎng)和精神境界作為著力點。
【關(guān)鍵詞】立德樹人;哲學;意識形態(tài);人文素養(yǎng);精神境界
“立德樹人”是我國當前“教育的根本任務(wù)”,作為在高校從事“育人”工作的教師,應(yīng)深刻認識和領(lǐng)會“立德樹人”的深層意蘊,自覺承擔起“立德樹人”的重任,不僅要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精神,還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實現(xiàn)“立德樹人”之重任出謀劃策。本文認為,哲學對“立德樹人”活動具有獨特的作用,因此,立德樹人須加強和改進哲學教育。
一、“立德樹人”何以要加強哲學教育
所謂“立德樹人”就是以“德”樹人。“樹人”是目標,“立德”是前提和基礎(chǔ)。沒有“德”,一個人就很難立身于社會,更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正如習總書記所說:“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時下網(wǎng)絡(lu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時髦的順口溜:“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有才有德是真品”,說明了“德”與“才”的關(guān)系以及“立德”對于“成才”的重要性。實際上,中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德與才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古人歷來都非常重視道德教化,把成就“德業(yè)”看成是人生的最高價值追求。
今天,黨中央把“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wù),是針對當前我國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重知識而輕道德、“育分”勝于“育人”的弊端和錯誤傾向,強調(diào)學校教育要在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特別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質(zhì),引導學生積極向善,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擁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鑒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xiàn)“立德樹人”這一歷史重任,黨中央和教育部要求要充分發(fā)揮學校和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向廣大學生大力宣傳和普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fā)展觀以及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用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武裝學生的頭腦,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理想信念、公民道德、民主法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凡此種種都是非常必要的、正確的和可行的。但在筆者看來,除此之外,更為根本的是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哲學教育。因為,哲學本質(zhì)上是“成人之學”,它對“立德樹人”能起到“培根固本”的作用。
當代中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認為,哲學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積極的知識(即關(guān)于實際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所以,“研究哲學不是一種職業(yè),每個人都要學哲學,正像西方人都要進教堂?!彼盅裕骸皩W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其他的學習(不是學哲學)是使人能夠成為某種人,即有一定職業(yè)的人?!?strong>[1]既然“某種人”就是從事某種職業(yè)或扮演某種角色的人,那么,你要做好“某種人”,就得掌握某一領(lǐng)域的專門知識。比如,要做好一名醫(yī)生,你就得掌握豐富的醫(yī)學知識;要成為一名好的律師、檢察官或法官,你就要學好法律知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哲學并不給人傳授某種具體的知識,因而它不能教人從事某種具體的職業(yè)。職此之故,一般人認為學習哲學沒什么用處的。而在馮友蘭看來,這恰恰是哲學不同于具體科學的根本所在,哲學是使人“成為人”的學說,簡言之,“成人之學”,用今天的話來說是“立德樹人”之學。正因為如此,所以,人人都得學習哲學。
哲學何以能“成人”?是因為哲學能塑造人的靈魂。何為“人的靈魂”呢?以筆者之見,一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以及由此所決定的人生信仰就是一個人的靈魂。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人的信仰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追求,是一個人行為處世的航向、目標和指南。在一定意義上說,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決定著一個人是什么樣子的人,他將來能夠成為什么樣子的人。眾所周知,在所有的學科中,惟有哲學是最集中最系統(tǒng)地思考和探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學問,因此說,哲學是塑造人的靈魂的學說,它對一個人的成長能起“奠基”或曰“固本培元”的作用。正因為如此,所以北宋哲學家、關(guān)學創(chuàng)始人張載才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豪言壯語和宏偉志愿?!盀樘斓亓⑿摹本褪恰傲⑷恕保ā抖Y記》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而“立人”的實質(zhì)乃是“立思”,即確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為生民立命”就是為蕓蕓大眾提供精神家園或曰信仰。由此可見,張載所言的“立心”、“立命”實際上就是“塑魂”。換言之,正因為哲學能“塑魂”,所以哲學家才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通過學習哲學,人們就可以懂得“何以為人”、“人為何而生”的“大智慧”和“大道理”,并以此為自己的人生準則和價值尺度。古人曰:“人極立而道術(shù)正”,人們只有依據(jù)這種“人之為人”的根本準則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衡判生活的意義,才知如何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進而才能活得心安理得、心曠神怡!
然而,當今社會是一個功利主義大肆橫行的時代,受此影響,整個教育界都在致力于給學生傳授“何以為生”的知識、技能和本領(lǐng),放棄了對學生進行“為何而生”的教育,從而使當今社會工具理性過度膨脹,價值理性迷失,最終使現(xiàn)代社會出現(xiàn)道德滑坡、意義失落、人格扭曲等現(xiàn)象。正如楊叔子院士所說:“大學的主旋律應(yīng)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養(yǎng)高級人材,而非制造高檔器材?!薄敖逃撬茉烊说撵`魂的工程,大學教育是塑造人的靈魂的高級工程。忘了人的靈魂,教育也丟失了自己的靈魂?!?strong>[2]因此,他呼吁要加強人文教育,認為人文教育關(guān)系到民族的存亡、國家的興衰、社會的進退、人格的高低、思維的智愚、言行的文野、事業(yè)的成敗。在筆者看來,在加強人文教育當中,尤其要加強哲學教育。因為,哲學是人文學科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靈魂”。尤其是在今天的“立德樹人”的教育活動中,如果缺少了哲學的教育,人們就難以明了“做人之道”,遑論“成為人”!但我們看到,由于受功利主義的沖擊,哲學在今天日益被邊緣化,越來越不被人們重視。就連教育領(lǐng)域也存在著這種情況,比如,哲學由原來的單獨的一門政治理論課,變成現(xiàn)在的“原理課”的一部分,講授的內(nèi)容和課時越來越少。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在當前要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重任,必須加強哲學教育。
二、“立德樹人”還須進一步改進哲學教學
實現(xiàn)“立德樹人”重任不但要加強哲學教育,還要進一步改進哲學教學。
毋庸諱言,我國歷來還是比較重視哲學教育的,比如在中學和大學的政治理論課中,哲學始終是其重要內(nèi)容之一。但在筆者看來,我們過去乃至于今天在哲學教學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由此導致哲學的作用非但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而且還出現(xiàn)某些偏差。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把哲學簡單化、庸俗化、政治化。所謂把哲學簡單化就是把全部的哲學史或哲學理論歸結(jié)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沖突和斗爭的歷史(或理論);簡單化的結(jié)果就是庸俗化,所以,所謂哲學的庸俗化就是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沖突和斗爭來解釋全部的哲學史(或理論);所謂哲學的政治化就是拋開哲學的理論內(nèi)容和理論性質(zhì),完全把哲學的派別沖突看成是一種政治沖突,給哲學的派別貼政治標簽,例如,凡是唯物主義就是正確的、先進的、進步的;凡是唯心主義就是錯誤的、落后的、反動的。
第二,把哲學完全意識形態(tài)化。哲學的政治化也就是哲學的意識形態(tài)化。在以往的哲學教學中,我們把哲學僅僅當作一種意識形態(tài)來傳授,所以哲學就只是作為一門政治理論課來看待;在實踐中,哲學只是作為一種為政黨進行政治辯護的工具。與此相適應(yīng),以往在對哲學的理解和傳授上,只注重哲學的階級性,或者說,把哲學的派別沖突僅僅歸結(jié)為階級性,認為進步階級必然遵循唯物主義,反動階級必然搞唯心主義,沒有認識到或者說根本不理解哲學還具有人類性、時代性、民族性、反思性、超越性等特性,從而對哲學的理解過于褊狹,哲學的許多功能被遮蔽。
第三,由于把哲學完全政治化,并從意識形態(tài)性的角度選取哲學講授的內(nèi)容,因此,在以往的哲學教學中,不僅把哲學放在政治理論課中去講,而且,其講授內(nèi)容也只限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因為,中國共產(chǎn)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chǎn)階級政黨,從事的是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作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的各級各類高校,理應(yīng)用馬克思主義武裝學生的頭腦,故而在哲學的教學中,只講馬克思主義哲學,并未涉及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內(nèi)容。然而,如此一來,哲學講授內(nèi)容過于狹窄。
第四,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建立,中國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此也引起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精神世界等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哲學學科以及哲學教育的處境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尤其是當時代已進入“和平與發(fā)展”的時期,經(jīng)濟建設(shè)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以往那種“政治化的哲學”必然會因“不合時宜”而遭到人們的拒絕和排斥。人們由對“政治化的哲學”的拒絕,進而拒絕一般哲學,這是當前哲學被“邊緣化”的根本原因所在。
要改變上述狀況,我們必須要對哲學本身進行深入、全面、準確的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改進哲學教學,使哲學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正確的充分的發(fā)揮。
不遑縷述,哲學不僅僅屬于意識形態(tài),它還屬于人文科學、思維科學和形而上學,因此,哲學不僅具有意識形態(tài)所具有的政治性、階級性、黨派性等特性,還具人文科學所具有的民族性、時代性、文化性等特性;具有思維科學所具有的客觀性、規(guī)律性、工具性等特性以及形而上學所具有的思辨性、普遍性、抽象性、超越性、終極性等等;由此決定了它對人們不僅具有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建構(gòu)和導向功能,還具有思維范式、精神境界的建構(gòu)和導向功能[3]。因此,學習哲學對我們具有多方面的意義。首先,它能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確立理想信念;其次,它有助于人們正確地理解和貫徹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高思想覺悟,堅定政治立場;再次,它能鍛煉我們的理論思維能力,提高理論水平;最后,更重要的在于它能提升人們的道德品質(zhì)、人文素養(yǎng)和精神境界等等。
凡此種種無疑對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重任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前所述,由于我國的哲學教學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妨礙和制約了哲學作用的充分發(fā)揮。所以,筆者認為,在目前的立德樹人活動中,我們首先要高度重視和加強哲學教育,比如,把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必修課”課程開設(shè),并且要加大課時量;其次,在教學內(nèi)容上要有所改進。我們必須強調(diào),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重任仍需要發(fā)揮哲學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因此,在哲學教學的內(nèi)容中,一定要講清、講透哲學的意識形態(tài)性,我們堅決反對當前一些人完全拋棄哲學的意識形態(tài)性或者將之虛無化、弱化;但另一面我們要堅決反對以往那種把哲學完全意識形態(tài)化或政治化的做法。以筆者之見,在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重任中,就哲學而言,在發(fā)揮它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基礎(chǔ)上,尤其要大力發(fā)揮它作為人文學科和形而上學所具有的功能,以此為抓手和著力點,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精神境界。就此而論,哲學教學的內(nèi)容就不應(yīng)當只講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以及印度哲學中的積極的有意義的成果都應(yīng)包含進去,特別是中西印三大哲學傳統(tǒng)中的有關(guān)人生價值、人生意義、人生境界以及人性、人的本質(zhì)、人格、人的存在等方面內(nèi)容,應(yīng)當成為今后講授的重點。
總之,哲學對“立德樹人”具有獨特的作用。當前應(yīng)加強和改進哲學教育,除了繼續(xù)發(fā)揮哲學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之外,應(yīng)著力發(fā)揮它的人文教化和境界建構(gòu)與導向功能。職此之故,應(yīng)把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其教授內(nèi)容不能僅限于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應(yīng)包括西方哲學、中國哲學乃至印度哲學中的人生論、價值論、修養(yǎng)論、境界論以及生態(tài)倫理等方面的積極思想。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楊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談人文教育的基礎(chǔ)地位[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1):2-4.
[3]童鷹.哲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郭明?。?965-)男,陜西延安人,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元理論、價值哲學研究.
(責任編輯 馬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