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學院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 四川宜賓 644007)
【摘 要】本文從自然、個人、社會、國家、世界層面,闡述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和淵源。
【關鍵詞】和諧社會;發(fā)展;傳統文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共產黨的基本任務,又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從完成任務到實現理想,就是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為什么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會激起如此巨大的反響,筆者認為除了體現了中國社會現實需要外,切合了中國社會的傳統文化中關于和諧社會的內核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胡錦濤同志關于和諧社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論觀等論述中已經提及了和諧社會的傳統文化淵源。如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1]
下面從以下五個層面具體說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傳統文化淵源:
一、個體自身的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的和諧非常重視,有不少關于個人自身和諧的理論。老子認為,人的生命力絕不是與體形和體力的大小強弱成正比的,他甚至認為“柔弱勝剛強”,(《老子》三十六章)“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保ā独献印菲呤拢├献又赋觯跎膵雰航罟侨崛跞^卻握得很牢固?!敖K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保ā独献印肺迨逭拢┮馑际钦f嬰兒整天號哭,但他的喉嚨卻不會沙啞,這是元氣調和的緣故,也就是說嬰兒內在氣息和機理高度和諧,這正是強勁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源泉和動力。錢遜認為老子的“防變致和之道就歸結為一個‘弱’字”。[2]《淮南子·原道訓》說:“恬愉無矜而得于和,有萬不同而便于性?!币馑际菍τ诔扇藖碚f,精神的和諧是非常重要的,它來源于恬靜愉快,無所好憎和不自夸自大,人有了這份共有的和諧,其他任何外在的差異都無礙于對人本性的靠近?!对烙枴愤€說:“圣人將養(yǎng)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沉浮俯仰。”對于圣人來說,應該保持嬰兒狀態(tài),“和弱其氣”,不求外在的強大,而要專修于道的修煉,如果“未得道”而忙于“治人”,那是要不得的,圣人的快樂不在富貴中,而在道德的和諧中。至于那些統治者,更應該加強道德的修養(yǎng)而達到自身的和諧?!渡袝ど虝は逃幸坏隆罚骸捌潆y其慎,惟和惟一?!痹谛薜聠栴}上,要重視,要慎重,要和諧,要專一。
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禮”規(guī)范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于它對封建統治的維護和對民眾人權的漠視而在民主革命某個階段首當其沖。但是,我們在對傳統文化的新審視中應該看到,“禮”的某些內容產生的消極作用,弊不在于“禮”本身,往往在于歷代統治者們利用“禮”的出發(fā)點、方式和目的偏離了“禮”的創(chuàng)制者的初衷?!墩撜Z·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倍Y義倫常的存在,只是起一種工具手段的作用,而借以達到的和諧狀態(tài)才是極為寶貴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意味著富于個性色彩的人與人之間的包容?!墩撜Z·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笨鬃又鳛榫雍椭C中有不茍同的東西,小人只會人云亦云但無真正的和諧。這里的“和”如同五味的調和,八音的和諧。一是要有水、火、醬、醋各種不同的材料才能調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長短、疾徐各種不同的聲調才能使樂曲和諧。人與人形成的真正的和諧往往會煥發(fā)出巨大的力量,成為取得勝利的決定條件?!睹献印す珜O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p>
三、社會各系統、各階層之間的和諧
對于統治集團來講,他們的使命應該是使國家興旺,百姓康寧,因此,和諧治國的思想在早期的執(zhí)政方略中即有體現?!渡袝肥怯菹纳讨艿氖窌?,其基本內容是四代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的記錄,在這部書中,與政治有關的和諧思想更多地表現為君王訓話中的和諧治國的理念和措施。如:第一,最高統治者要以“和”天下為本。《尚書·無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薄渡袝ゎ櫭罚骸芭R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揚文、武之光訓?!敝艹赏鯇⑺?,恐怕太子釗不能勝任,命令大臣召公和畢公輔佐太子,成王死后,太子釗在先王廟受冊命。冊命要求太子釗領導周國,遵守大法,協和天下,以宣揚天王、武王的光明教訓。第二,百官要精誠團結,否則政事必亂?!渡袝ぶ芄佟罚骸巴瀑t讓能,庶官乃和,不和政厖?!钡谌?,各種政策要能適合與協調各種社會關系?!渡袝ぶ芄佟罚骸笆┖?,萬國咸寧?!薄渡袝ぞ悺罚骸盁o依勢作威,無倚法以削,寬而有制,從容以和?!?/p>
在統治者看來,更理想是他們的施政方略能化為萬民的和諧服從狀態(tài),整個社會形成上下和諧的狀態(tài),用當今有的學者的說法,就是“確立一種合理的公共性”。[3]《尚書·康誥》:“惟民其敕懋和?!苯y治者的成功,就是人民互相告誡,努力和順相處?!蹲髠鳌こ晒辍罚骸吧舷潞湍溃苄?,求無不具,各知其極?!鄙舷露己湍老嗵帲苄汇D?,上面有所求用,下面無不具備,人們都知道行事的準則?!吧窠抵?,時無災害,民生敦厖,和同以聽,莫不盡力以從上命,致死以補其闕?!鄙耢`賜降福祉,天時沒有災禍,百姓生計敦厚充足,和合一致,沒有不全力聽從在上者命令的,大家都用死來補填戰(zhàn)死者的空缺。
孟子非常關注底層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在其以“仁義”為本的儒家情懷下,和諧社會往往以其基層社會的和諧形式出現。孟子在統治者那里難以找到和諧的因子,于是目光向下,關注民生,用他的政治理念構建了一個和諧自然的農村社會的圖景?!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眱叭灰慌傻兰业男衙衩婷?。可是,當時的社會現實是什么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fā)?!苯y治者忙于推行霸道,根本無心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因此,孟子的理想只能算是空想。
孟子和諧社會的計劃往往是在其和統治者討論之中提出的,統治者往往也并未當面反對,只是他們醉心于兼并戰(zhàn)爭,無意實施。而在后世失意文人筆下桃花源式的和諧社會理想,則純粹是海市蜃樓,毫無現實的依據和實現的可能了,僅能化作失意文人們的一方精神安慰劑。
四、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自然的高度和諧性。正因為自然的高度和諧性和彼此相容性,所以在老子的哲學中,自然被上升成了一種不加強制力量而順任自然的狀態(tài)?!独献印范逭拢骸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弊匀坏母叨葏f調性在古代文獻中屢見不鮮?!独献印匪氖拢骸叭f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比f事萬物背陰而向陽,陰陽兩氣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老子》二章:“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弊匀恢械教幊錆M著和諧的現象?!痘茨献印ぴ烙枴罚骸耙糁當挡贿^五,而五音之變,不可勝聽也;味之和不過五,而五味之化,不可勝嘗也;色之數不過五,而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事物的和諧,會產生出奇妙的效果。人是自然界和諧運動的產物,也是和諧的一分子,理所當然是自然界和諧運動的維護者。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提升到“天人合一”的哲學境界?!疤烊撕弦弧卑l(fā)源于《周易》,在宋代被張載首先明確提出:“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保ā墩伞でQ》)總之,“宇宙是一個大系統,大系統是由許多小系統所組成的,自然界是宇宙中的一個小系統,人類社會又是自然界中的一個小系統?!?strong>[4]這種系統性是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表現。
五、整個國家與外部世界的和諧
中華民族是禮義之邦,在處理國際關系上,自古就有“和為貴”的傳統?!渡袝た嫡a》記述了周公時代天下咸集,各國與周王朝和睦共處的盛況:“侯甸男邦,采、衛(wèi)百工、播民和見,士于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誥治?!敝芪渫跏攀?,周公旦攝政。周公的弟弟管叔和蔡叔在國都散布流言,毀謗周公。周公東征,殺了管叔;囚蔡叔,致死不赦。蔡叔卒,成王命蔡叔的兒子蔡仲為蔡國之君,而用策書告誡他。其中就包括了搞好與鄰國關系的內容?!渡袝げ讨僦罚骸绊素?,睦乃四鄰,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康濟小民?!辈邥蟛讨倜懔Ρ韭殻c鄰國和睦相處,以保衛(wèi)王室,以和諧兄弟之邦,而使百姓安居樂業(yè)。老子主張大國小國和平相處,且大國尤其應該謙下?!独献印妨徽拢骸肮蚀髧韵滦?,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騼烧吒鞯闷渌?,大者宜為下?!?/p>
墨子主張“非攻”,反對大國對小國的兼并戰(zhàn)爭。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與他國和平共處的范例。漢代有張騫出使西域,唐代有日本、朝鮮等許多國家使節(jié)居住長安,明代有鄭和七下西洋。我國現在奉行和平共處的外交策略,閃耀著和諧思想的光芒,實踐證明是受歡迎的,是成功的。
總之,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它“蘊含著家庭和睦、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世界和平的大同夢想”。[5]由于歷史的限制,舊時代的統治者未能實現這個夢想。中國共產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高瞻遠矚,放眼世界,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新的治國理念和策略,承傳統,順民心,應時代,矚世界,實在是利顯當代,功著千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EB/OL].
http://www.mzfx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23&id=16823
[2] 王才等主編.中華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C]//錢遜.談和諧文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12.
[3]郭湛,曹鵬飛.公共性——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依據[C]//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編.論和諧社會.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83.
[4]王易.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J].蘭州學刊,2009,(12).
[5]姚巧華.論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傳統文化底蘊[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雙月刊),2007,(03).
【作者簡介】
鐘發(fā)遠(1965-)男,重慶璧山人,文學碩士,副教授,從事古代漢語與古代文化研究.
(責任編輯 馬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