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四川攀枝花學院社科聯項目“攀枝花市城市文化建設中流散群體的文化適應研究”(項目編號:SKL2013A20)的階段性成果
(攀枝花學院外國語學院 四川省攀枝花 617000)
【摘 要】文章分析了攀枝花城市建設中的失地農民在適應城市生活的過程中面臨的經濟、心理、社會等層面的諸多困境。提出解決的對策:失地農民主體需轉變思想,提高自身素質;政府需加強政策引導,促進失地農民就業(yè);全社會需消除偏見,給予失地農民關懷和幫助。以便他們能夠盡早適應新的生存環(huán)境,過上幸福的生活。
【關鍵詞】失地農民;城市適應;城市化進程;攀枝花市
一、引言
近年來,攀枝花市由于興建新城區(qū)、水利設施、高速公路、康養(yǎng)旅游度假區(qū)及采礦等導致的失地農民數量正在急劇增加。這一群體的出現背離了工業(yè)化、城市化的發(fā)展初衷,正給社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不能予以適當的解決將對社會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發(fā)展造成不良影響。然而,由于攀枝花是一個典型的重工業(yè)城市,城鎮(zhèn)人口數量遠高于農村人口數量(據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鎮(zhèn)人口為729731人,占60.10%,鄉(xiāng)村人口為484390人,僅占39.90%,是四川省除成都市以外唯一一個城鎮(zhèn)人口多于農村人口的城市),因此,較其它城市而言,攀枝花失地農民的數量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還是相對較小的,他們屬于這個城市的邊緣群體,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還鮮有人關注??偟膩碚f,攀枝花失地農民在失地后表現出的可塑性和適應性都不強。面對突變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很難及時地轉變觀念,進行自我調整。多數人不能主動參與市場化就業(yè);不能積極構建和拓展社會關系網絡;缺乏學習文化、掌握新技術的意識,很難融入城市生活。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對失地農民在城市適應方面所面臨的困境加以認真對待和研究,提出解決之道,以便這些城市新移民能夠盡早適應新的生存環(huán)境,過上幸福的生活。
二、攀枝花失地農民城市適應的困境
失地農民的城市適應是指農民在失地后,面對城市生存環(huán)境而在生活、工作、社交和心理等方面產生的認知變化和做作出的行為反應,主要分為經濟層面的適應、心理層面的適應和社會層面上的適應。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xiāng)二元制和傳統鄉(xiāng)土文化與城市文化之間的沖突給失地農民的城市適應造成了一系列的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層面的適應困境
經濟層面的文化適應就是指失地農民為了獲取生存資源、權力及生活的保障,求得物質生存而采取的各種目的性行動。對于失地農民來說,尋求新的生活來源是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步。攀枝花失地農民在這方面所面臨的困境主要包括:土地征用過程中利益受損;就業(yè)難、社會競爭壓力大;被社會保障體制邊緣化。
(1)土地征用過程中利益受損。我國現行土地征用制度中的漏洞和不公,如強行征地、補償標準低等因素是導致失地農民經濟利益受損的直接原因。據統計,我國東部地區(qū)耕地年產值每畝大概為800元,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兩項之和為8000-12800元即達到法律規(guī)定的“不得超過”的30倍。如此一來,每畝地的補償費用僅為2萬多元,相當于普通公務員一到兩年的工資收入。中西部地區(qū)的一些城市的土地補償和安置補助費僅相當于上年當地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倍。以目前農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計算,僅能維持一個失地農民7年左右的生活;按目前城鎮(zhèn)人均消費支出計算,僅能維持其2年多的生活。從2012年的《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攀枝花市征地上附著物補償標準的批復》上可知,攀枝花市現在的征地補償標準為(2008年以前的補償標準遠低于此標準):青苗類補償標準最高的是大棚早市蔬菜,5000元/畝;最低的是小春(旱地)小麥,1300元/畝。房屋重置的標準為:磚混結構700元/平米;磚木結構500元/平米;土木、木結構350元/平米。米易縣有群眾反映,該縣許多農民原本依靠種植優(yōu)質水稻和早市蔬菜的年收入不低于兩萬元。為了城市建設,政府以每畝不到2萬元的價格強行征用了農民位于安寧河沿岸的大片肥沃良田,且給予的住宅賠償標準僅為在售商品房價格的1/10。廣大被征田農戶無以應對4000元一平米的房價,政府許諾的拆遷安置房又遲遲不見蹤影,他們只得四處租房住。在仁和區(qū)政府征用沙溝村沙溝社的基本農田作為擴建大河中學用地的過程中,更是有失地農民控訴,“政府的補償標準低于土地實際產值的三倍”、“不搞實地測量,僅以文件劃定為準,無償多占土地”。
在生活因暴力征地或補償不合理而陷入困境時,大多數失地農民缺乏維權意識和維權途徑。他們要么忍氣吞聲,要么采取過激行為。攀枝花市幾個縣、區(qū)都曾發(fā)生過農民因拆遷問題和警察發(fā)生激烈沖突,警、民各有傷者的惡性流血事件。無論孰是孰非,此類情況的出現只會加深農民對政府的不信任,增加政府開展征地和安置工作的難度,損害失地農民的利益,甚至影響到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
(2)就業(yè)難、社會競爭壓力大。就業(yè)是預防失地農民陷入貧困的最佳途徑,而攀枝花失地農民再就業(yè)卻面臨著諸多難題。一是失地后,農民需要從傳統的第一產業(yè)向二、三產業(yè)轉移,由于失地農民普遍文化程度偏低、缺乏職業(yè)技能,如攀枝花失地農民中有一部分是彝族人,他們甚至不懂漢語,難與外界溝通,使得他們難以獲得較好的工作崗位,大多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如在建筑工地當搬運工等這類勞動強度大,報酬低的工作。二是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相對滯后導致轉移就業(yè)崗位不足。攀枝花的地理位置較偏遠,人口少、商業(yè)氛圍不濃,有些被征土地更是遠離市區(qū),這就導致失地農民就地安置崗位不足。三是多數人持“等政府安排工作”的消極想法,甚至是不愿意就業(yè)。據仁和區(qū)太平鄉(xiāng)的鄉(xiāng)干部反映,當地有些失地農民一次性領到失地補償金后就開始參與賭博,不從事任何生產勞動,把錢揮霍一空后又回去找鄉(xiāng)政府耍無賴要錢。還有一些失地農民習慣了悠閑、自由的農耕生活,面對現代企業(yè)有組織、有紀律的嚴格管理產生出畏難情緒而不愿就業(yè)。甚至部分已就業(yè)的失地農民也會因為不適應而辭職或被企業(yè)解聘,再次成為失業(yè)人員。
(3)被社會保障體制邊緣化。農民在失地的同時也失去了農民身份,但并未同時獲得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待遇。在社會保障方面,雖然四川省政府也根據中央精神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辦法為失地農民提供保障,但是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宣傳力度不大和實際操作中的漏洞和疏忽,很大一部已轉為城市居民的失地農民還不能被及時納入到城市醫(yī)療保險和養(yǎng)老保險體系中,這就使得他們的生活更加困難。
2、心理層面的適應困境
失地農民進入城市后不僅要面臨外部環(huán)境適應問題,還面臨著內部心理適應問題。由于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的長期存在,使得農村和城市在生存空間、文化體系上存有巨大差異。失地農民在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能否通過自我調解系統做出能動反應,使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更加符合環(huán)境變化和自身發(fā)展的要求,使自身與環(huán)境到達新的平衡將決定他們今后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攀枝花失地農民進城后在心理層面的表現主要有自卑、失落、懷舊、心里不平衡、對未來充滿憂慮等。如果這些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將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甚至是社會和諧。
攀枝花市政府發(fā)布的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攀枝花市農民消費觀念由吃飽穿暖向吃好穿好轉變。2010年,全市農民人均食品支出2438元,比2005年增長73.2%,年均增長11.6%,恩格爾系數由2005年的51.4%下降到44.8%,農民生活已達到小康水平。然而,盡管一些農民早已通過種植水果、蔬菜致富,過著比城市人還要富足的生活,但在城市居民的眼中,他們的形象總是文化素質低、沒有修養(yǎng);穿著土氣、不注意自身形象;不講衛(wèi)生,隨地吐痰、亂扔垃圾,與城市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當他們因征地而變?yōu)槌鞘腥丝诤笠廊粫庥龀鞘形幕呐懦猓谄缫暤难酃庀?,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很難融入城市現代文明。他們或拒絕接受而偏安一隅,或我行我素,時常與城市文明發(fā)生沖突。與主動離開土地進城務工的農民相比,失地農民進城是被迫無奈之舉。面對繁忙而陌生的城市生活,他們更容易懷念經營了多年的土地和院落、和睦的鄰居和整日相伴的雞鴨。
3、社會層面的適應困境
社會層面的適應主要是指失地農民與城市居民互動的行為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的適應。城鄉(xiāng)二元制不但造成失地農民在經濟上的弱勢地位還造成了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文化沖突,使得農民與市民在群體意識、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形成了顯著的差異。
對于失地農民來說,與土地的分離意味著他們將面臨從以土地為媒介的傳統血緣依附型模式向以業(yè)緣、物緣為基礎的現代社會資本模式轉型的挑戰(zhàn)。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他們面臨著極大的適應困境。一方面,受勞動力市場的排斥,他們一時無法建立起以職業(yè)為核心的業(yè)緣關系網絡。另一方面,因受到集中安置政策和樓房式生活的影響,他們缺少與城市居民或其他失地農民的互動,嚴重阻礙了新的社會網絡關系的形成。
價值觀的差異影響了失地農民在城市中的行為選擇。從整體上看,失地農民應保有自我封閉、輕視競爭、安貧樂道等傳統價值觀,這與城市倡導的開放、進取和自律的價值取向是完全對立的。因此當失地農民進入城市后,他們原有的價值觀會受到主流價值觀的強烈排斥,他們在生活中處處碰壁,進而對城市價值觀產生抵觸情緒,無法融入城市生活。
生活方式的滯后同樣阻礙著失地農民融入城市生活。因長期受到以土地為中心的傳統農業(yè)生產方式的影響,失地農民在勞動、生活作息方面的適應體現在從散漫簡單到緊張多元的過渡。有調查顯示,在閑暇時間的安排上,絕大部分失地農民選擇聊天、打牌或看電視,僅有1.8%的人會選擇學習知識技能。由于居住方式的改變,當失地農民搬進了現代化小區(qū)后,他們還面臨著對城市居住空間的適應、鄰里關系的調適、對公共空間和私有空間的識別等諸多問題。失地農民自身內在的文化特征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快速適應城市生活,他們對城市生活的適應性存有明顯的滯后。
三、提高失地農民文化適應性的對策
要提高失地農民的文化適應性就需同時從主體、政府、社會等幾個層面同時采取措施,突破城市適應的困境,提高失地農民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
1、失地農民主體需轉變思想,提高自身素質
阻礙失地農民順利就業(yè)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其固有的傳統思想觀念。失地農民要想順利就業(yè)就必須拋棄“等、靠、要”的思想,主動謀求生活出路。同時還要丟掉小富即安的小農經濟思想,通過參加培訓、讀書看報、上網等方式獲取信息,加強知識儲備,更新生產技術,從而實現由農耕技術向工業(yè)化生產技術的轉換;由農民向市民的角色轉換。同時,失地農民要以積極、開放的心態(tài)逐漸擴大社交范圍,與城市居民交流思想,改變生活方式,構建市民價值觀。
2、政府需加強政策引導,促進失地農民就業(yè)
首先,政府應當針對失地農民的守舊思想、抵觸情緒和迷惘狀態(tài),展開持續(x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大力宣揚國家的“三農”政策和“創(chuàng)建節(jié)約型社會”的理念;培養(yǎng)他們的開創(chuàng)進取精神和對城鎮(zhèn)化的信心。其次,政府需要引導失地農民轉變觀念,端正態(tài)度,鼓勵再就業(yè)和理性投資,以杜絕利用補償金炫富、賭博、放高利貸等不良之風,幫助他們塑造“城市人格”。再次,在政策設計上要多出臺有利于失地農民自主創(chuàng)業(yè)以及用人單位吸納失地農民就業(yè)的優(yōu)惠政策。例如,攀枝花市西區(qū)政府就在2009年的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活動中,以“三個突出”在征地移民工作中取得實效。所謂 “三個突出”即:首先突出 “促”。集中精兵強將,深入征地工作一線,采取專業(yè)隊伍儀器勘測和實地調查相結合、政策宣傳和嚴明法規(guī)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政策宣傳和基本情況調查,全力促進重大項目建設的征地、補償和拆遷協議的簽訂工作,為國家重點項目的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性保障。其次是突出“實”。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扎實開展采空沉陷區(qū)移民工作,把采空沉陷區(qū)移民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作為檢驗學習實踐活動“保民生”的重要標準。再次是突出“惠”?!皬幕菁笆У剞r民、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角度出發(fā),認真解決因安置房建設緩慢、養(yǎng)老保險不完善等涉及民生的征地遺留問題……加強對失地農民的科技文化、職業(yè)教育、實用技術、操作技能等培訓,有效提高失地農民的就業(yè)適應能力;出臺了《西區(qū)被征地農轉非人員養(yǎng)老保險暫行辦法》,率先在全市執(zhí)行被征地農民養(yǎng)老保險政策,按照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標準,將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納入了城鄉(xiāng)社會保障體系范圍?!痹偃纾屎蛥^(qū)普達村90%的農戶因建設“普達陽光國際康養(yǎng)度假區(qū)”項目被征用了土地,成為失地農民。針對失地農民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術、就業(yè)難,對技能培訓的需求十分迫切等問題,前進鎮(zhèn)的相關負責人爭取到市、區(qū)人社部門就業(yè)培訓專項資金支持后,與職業(yè)技術培訓學校一道為失地農民免費舉辦了為期一個月花卉園藝、電工技能培訓。此外,市、區(qū)有關部門還為他們舉辦了“家門口招聘會”,共有11家用人單位和5家培訓機構,為村民提供了酒店服務員、游樂場售票員、機械操作員等600余個就業(yè)崗位及家政、康養(yǎng)護理、美容美發(fā)10多個工種的培訓,讓農民擁有一技之長,“失地不失業(yè)”。
3、全社會需消除偏見,給予失地農民關懷和幫助
要消除社會偏見才能讓失地農民被城市社會接納。在此方面,大眾媒體和社區(qū)將發(fā)揮重要的作用。首先,像以《攀枝花日報》、《攀枝花電視臺》為代表的大眾媒體應當率先發(fā)揮其輿論導向作用,公平客觀地評價進城農民;加強對農民身上吃苦耐勞、善良淳樸等優(yōu)良美德的宣傳;加大農民對城市建設所做出的犧牲和貢獻方面的報道;引導市民客觀認識農民,消除偏見,從心理上接納失地農民。其次,要大力發(fā)揮社區(qū)的溝通作用,通過社區(qū)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來推動社區(qū)原有城市居民與新增失地農民之間的互動,讓失地農民能夠分享城市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從而有效地提高生活質量。再次,國家需大力倡導社會關懷。失地農民為我們的城市建設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關心失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對于他們所面臨的困難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排憂解難,促使他們盡快融入城市生活。
【參考文獻】
[1]朱淋.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權益受損表現及對策分析[J].華章,2011(13).
[2]徐樹雄.失地農民出路在哪里[J].共產黨人,2011(11)
[3]楊肖麗.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的遷移行為模式及其決定[D].沈陽農業(yè)大學,2009.
[4]唐榮偉.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安置問題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9.
[5]董栓成.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徑優(yōu)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6] http://www.panzhihua.gov.cn/zfxxgk/zdcq/tdzy/31653.shtml.
【作者簡介】
李靜波(1981- )女,攀枝花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楊舒涵(1980- )女,攀枝花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