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精品视频一区_爱性久久久久久久久_在线看免费观看中国Av_一级大黄片免费视频在线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本刊動態(tài) >> 正文
“和”思想的現代傳承與回歸
2015-06-05 20:27:18 來源:新西部雜志

(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 浙江杭州 310053)

【摘要】本文闡述了“和”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和”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實踐路徑,探討了“和”思想在當代的境遇和回歸問題。指出,當今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和諧,“和諧社會”的重建,“和”思想的喚回以及被賦予新的內涵,對于中國來說是一個極為務實的創(chuàng)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命題一經產生,就被廣泛認同。這不僅是一個順乎民意的發(fā)展目標,也成為一次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

【關鍵詞】“和”思想;社會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智慧;回歸

“和”是一種狀態(tài),一種方式,一種境界,一種目標?!昂蜑橘F”是中國儒家文化一個極其重要的理念,反映人類社會幾千年來所追求的理想的“和諧社會”。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和”思想成為古代哲學的核心范疇之一,貫穿于中國思想發(fā)展史的各個時期和諸家學派中,并得以傳承、弘揚和發(fā)展,積淀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精神。分析儒、道、釋等諸多傳統(tǒng)思想文化,可以看到,無論是儒教的“德治”管理之道、“中庸”處世之道、“正人正己”修身之道、“由道而德”教化之道,還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為而不爭”、“虛其心”、“正言若反”、“清靜為天下正”等等,皆是“和”的目標、理念、思維、途徑、方式等多向層面的延伸。古代“和”思想所倡導的宇宙自然萬物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以及國與國的和諧,將宇宙世界和人類社會間的所有關系納入到這一哲學理念中,在哲學思想、文化傳統(tǒng)上有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在維系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進步、保持社會統(tǒng)一、推動社會發(fā)展中有著重要的歷史作用,“和”思想也成為維護統(tǒng)治階級利益,協(xié)調國家、社會和個人之間關系,保持做人根本的行為準則和精神工具。

一、“和”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探究“和”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首先要考證“和”思想在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學思想中的地位。關于儒學的核心,學術界歷來有爭論,基本上圍繞孔子的“禮”、“仁”、“中庸”展開辯論。

“禮”核心說認為,孔子的治國之道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遵禮守紀,希望回到西周初年的和平盛世,是一種禮樂教化的文明類型,強調禮治,惟禮是從,主張以“禮”確定每個人的社會地位,規(guī)范人的行為,以禮樂陶冶心性,溝通人們之間的情感,通過禮樂教化使國家組織和社會關系達到一種有序和諧的狀態(tài)。然而,“禮”在這里只是孔子依據周朝規(guī)定的標準和提倡的做法,是他憧憬達成和諧社會的手段方法或者是標準,禮治的目的是“和”,所以“禮”并非是儒學思想的核心。

“仁”核心說以《論語》有105處提到“仁”為據,論證“仁”思想的重要性?!凹核挥鹗┯谌恕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2】,“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3】。認為孔子希望人們把仁當作是一切行動的標準和出發(fā)點,當作人類精神的最高境界,主張以愛人之心,達成和諧社會的人際關系。“仁”要求人們在人際關系交往中,注重人的價值,以人為本,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直至仁的最高境界是“安百姓”、“安天下”、“殺身成仁”。然而,“仁”的思想體現終究還是一種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是解決事物矛盾的態(tài)度和手段,而非目的。所以“仁”也不是儒學思想的核心。

“中庸”核心說推崇孔子的“允厥執(zhí)中”【4】思想,處理事情的辦法是“無過無不及”,體現出不偏不倚、辯證思維的適度性,最易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在和平時期,尤其在經濟全球化、“地球村”形成時代,共贏共生的理念使得這種思想日益得到信奉和重視,追求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庸之道的實施。然而,“中庸”思想和“禮”、“仁”一樣,也是處理問題、實現理想的手段和方法,不能成為核心思想。

孔子創(chuàng)立儒學的最終目的,是吁請統(tǒng)治階級和社會大眾,使國家達到一種社會穩(wěn)定、大同盛世的理想社會。能夠描述這個理想社會狀態(tài)的,就是孔子的“和”思想,這是孔子及其后人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應當成為孔子儒學思想的核心??鬃拥钠渌T多哲學理念,均服從于“和”:“禮之用,和為貴”說的是“禮”的用處貴在“和”;“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說的是“歸仁”是為了天下穩(wěn)定,也就是天下大“和”;“允執(zhí)其中”說的是堯所崇尚的中庸精神,體現的是他的穩(wěn)定統(tǒng)治,最終形成社會的“和”??梢钥闯?,儒學思想最終是為了達到社會“和諧”。由此可以認為,“和”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核心地位。

世界萬物復雜多樣,充滿矛盾,卻共存一體,世界是在對立統(tǒng)一中存在和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是社會存在的前提,而統(tǒng)一的基礎是協(xié)調和穩(wěn)定?!昂汀彼枷胱プ×松鐣l(fā)展的最根本點。傳統(tǒng)文化賦予和諧理念極其豐富的價值蘊含,使和諧理念成為中華民族根本的價值取向和追求。同樣,“和”思想也形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特有的關于社會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的智慧。這種思想深入到百姓現實生活中,成為百姓最高的價值標準,促成人們追求個體身心的和諧、家庭及人際關系的和諧乃至天人之際的和諧。隨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認同“和”思想為儒學核心思想的觀點越來越明晰,并日益占據優(yōu)勢。

二、“和”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實踐路徑

“和”思想隨儒學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并得到道家、墨家等諸子學說響應。然而,實踐“和”思想的路徑,諸子百家各有不同。

儒家構建“和諧”的總體路徑是由自身之“安身立命”,而至“推己及人”,再至“民胞物與”,最后臻于“保合太和”而“與天地參”的境地。即通過道德學養(yǎng)達到個人自身的和諧,進而推廣到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自然與自然的和諧。和諧機制的適度性標準是通過“禮”來實現的。

孔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薄?】說的是要實現“和”,必須用“禮”,社會各階層應該在禮的規(guī)范下實現“和”。為了達到人際和諧,提倡“仁愛”,要求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誠實守信;如何做到呢,一個標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自己不想做的,就不要去要求別人做;自己能做到的,才可以要求別人去做到。對于不同社會地位、家庭地位的人而言,如何具體表現“禮”?孔子說,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各種社會等級秩序中,每個成員要按其所處的地位行事,不能搞亂位置。這些關系如何相處,就是要“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針對這些特定的社會關系,孔子提出“忠、孝、誠、信、敬、愛、仁義、道德”等道德準則供人們遵守。在孔子的認識中,社會成員按照這些行為規(guī)范行事,社會就會穩(wěn)定,人民就會和諧,就會形成理想的國家狀態(tài)。

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對于“和諧社會”實踐路徑的考量,更多來源于對人的本性的挖掘。他認為人與天俱來的本性是善,人性之善是建立和諧社會秩序的根本,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感,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薄?】實踐“和”思想,只要充分發(fā)揚人的這些先天本性,并且宣揚和推及到每個人,就可以建立起良好的社會秩序。所以他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用“推己及人”原則來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其實質是一種道德內省。

孔子和孟子是從性善論和道德修養(yǎng)角度論證建立和諧社會的途徑,與此相反,墨子、商鞅、荀子、韓非等從性惡論和法制角度論證社會秩序。《禮記》中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無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薄坝酥異奂阂玻叵葠廴?。欲人之從己也,必先從人。無德於人,而求用於人,罪也。”主張用法律來抑制人性中的惡,使善的本性得以發(fā)揚光大,達到社會和諧?!吨杏埂氛撌龊椭C為“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中”即采取正確的方法,“和”是要達到的理想目的,“中”是實現“和”的標準、途徑和機制?!抖Y記·中庸》解釋“中”為:“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爸幸舱?,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足下之大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旬子說:“萬物各得其和以為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薄昂椭C”與“中道”被認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與人的和諧有助于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達到天人間的協(xié)調統(tǒng)一。人不能“上逆天道”,中背人和,“下絕地理”,否則,“天不予時”,人不給利,“地不生財”。故此,人們只有通過“執(zhí)中致和”的正確方法,才能實現美好理想,達到事物共同發(fā)展的和諧境界。

道家也是倡導和追求和諧的,只是道家把遵循“道”作為達到和諧目標的機制和路徑,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根本法則和萬物存在的依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10】,認為和諧是陰陽二氣相互沖突調和而達到的狀態(tài)。莊子說:“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道”就是這個和諧統(tǒng)一體里的“度”。陰陽二氣盡管相互對立、沖撞卻始終遵循“道”的基本原則處在“和”的統(tǒng)一體中。《道德經》“修之于身,其德用真”的理念,要求人們從自身做起,以修身證得大道,修心修行完善人格。老子提出“上善若水”【11】,其意指人最好的善德像水的品德和情懷一樣,滋養(yǎng)萬物、隨遇而安、清靜自守、胸懷仁愛、健全身心、保持和諧。道家所提倡的“恬淡為上”、“少私寡欲”、“見素抱樸”等理念,出發(fā)點均在于緩解和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達到社會和諧狀態(tài)。

三、“和”思想在現當代的境遇和回歸

“和”思想不僅深刻地影響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還被世界各國了解和借鑒,影響和改變著這些國家的社會現狀和文化觀念。兩千多年來,“和”思想理論不斷演繹發(fā)展,其歷史境遇經常發(fā)生變化。任何統(tǒng)治階級對于國家和社會發(fā)展達到“和”的狀態(tài),不論其維護的是何種階級的利益,都有著明晰的愿望。百姓大眾對于“國富民安,天下太平”都有著始終如一的期盼。人類社會雖然爭斗不止,但“人心思和”的愿望和“天下大同”的理想一直在傳承和演化。

然而,任何事物存世,必然有其對立面,“和”思想概莫能外。以孔孟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在現當代史上遭到兩次重創(chuàng),一次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另一次是文化大革命。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在“矯枉過正”理念驅使下的反封建運動,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時,《新青年》所倡導的第一把火“打孔家店”,使所有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包括“和”思想被封殺。這場運動對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猛烈批判,全盤否定。如陳獨秀認為儒家思想“無一不與社會現實生活背道而馳”【12】,號召青年堅決廢止與“新社會、新國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13】。李大釗則認為歷來被封建統(tǒng)治階級獨尊的儒教是歷代專制政治的靈魂,必須撞擊之打倒之。魯迅在小說《狂人日記》中尖銳地指出“儒家仁義道德背后隱藏著‘吃人’二字”。吳虞認為,忠孝觀念是為維護專制宗法制度而設的,危害極大,提出“儒教不革命,儒學不能轉輪,吾國遂無新思想、新學校,何以造就新國民?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已,吁!”【14】新文化運動是對延續(xù)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一次終結。這自然出于當時“為共和政制造就思想基礎,非滌除有違自由平等的綱常名教不可;既然要重估價值,非評判作為傳統(tǒng)價值本位的儒家倫理不可;既然尊孔思潮借強人政治而泛濫,非予以當頭痛擊不可”【15】的需要。否認儒家傳統(tǒng)文化,致其在中國近代開始沒落,是出于推翻沒落腐朽反動的封建帝制、喚起民眾民主和科學意識的政治需要,政治目的性極為明確。在當今重新評價五四新文化運動時,人們對于其全盤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全盤西化的片面傾向,已多有批評之聲。然而,這次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被廢止,仍是被總體肯定為反封建的必要之舉。

文化大革命則是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xù)革命”的錯誤思想指導下一場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浩劫,在“破四舊”的“反封建”旗幟下,不僅中國儒家傳統(tǒng)文化被消滅殆盡,中國社會更完全進入到一種不和諧狀態(tài)。在評價文革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破壞時,文化大革命被全面否定,傳統(tǒng)思想文化成為受侵害對象。從“五四”運動到文化大革命,同樣的兩次被打倒境遇,傳統(tǒng)思想文化在劫后的遭際并不相同,雖有社會發(fā)展的大背景因素,但破壞后果是相似的。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國力蒸蒸日上,人民生活富裕,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然而同時帶來的諸如社會公平、民主法治、社會風氣、國民素質、人際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等方面的不和諧因素也同時上升,貧富差距擴大、社會道德滑坡、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物欲橫流、世風日下現象頻現。兩次對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顛覆,加上改革開放、經濟增長、文化多元、西風盛行等因素所造成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缺失,已成為令人堪憂的現實。

當今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和諧,“和諧社會”的重建,“和”思想的喚回以及被賦予新的內涵,對于中國來說是一個極為務實的創(chuàng)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命題一經產生,就被廣泛認同。這不僅是一個順乎民意的發(fā)展目標,也成為一次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和實踐深化,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和”思想的傳承與超越。

對于中國“和”思想的運用,不少國家已有成功的范例。二戰(zhàn)后,國際社會總體處于和平、合作與對話狀態(tài),“和”思想引起一些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重視、研究和借鑒。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香港、臺灣、韓國、新加坡等經濟騰飛,形成“工業(yè)東亞”,研究表明,除了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在貸款、投資、技術援助等方面的扶植因素外,其內因是這些國家和地區(qū)都有著儒學傳統(tǒng)。美國環(huán)太平洋研究所所長弗蘭克·吉布尼認為:“儒家倫理與美國現代經濟民主主義的巧妙結合,是日本經濟成功的秘密所在。”【16】他把日本這種經濟形式叫作“儒家資本主義”。日本著名企業(yè)家澀澤榮一形象地說:“《論語》加算盤,是企業(yè)經營的法寶?!墩撜Z》代表儒家倫理,算盤代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如果只注重牟利,而丟掉了仁義忠孝,是辦不好企業(yè)的。”【17】以忠孝等儒家道德觀念調節(jié)家庭、企業(yè)和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比之于用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調節(jié),更容易達到一種由內在自覺而凝成的和諧狀態(tài)。同樣的情形是,隨著工業(yè)東亞的興起,社會財富增加,西方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功利主義等影響東亞各國,政界和知識界有識之士倡議“重建精神價值”,于是有了韓國的新民運動,新加坡的禮貌運動、敬老運動、推廣華語運動以及儒家倫理宣傳運動,其核心就是把儒家倫理重新召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幾十年的儒化教育實踐,這些國家的社會風氣、價值觀念、人際關系都相對達到了一種和諧狀態(tài)。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批世界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發(fā)表宣言稱:“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尋找智慧?!薄?8】美國學者歐柏廉認為:“西方的問題在于科技發(fā)達而倫理落后,有許多倫理學理論鼓勵了犯罪和戰(zhàn)爭。解決當代社會倫理落后的辦法和維護世界永久和平的關鍵,可在孔子關于仁愛與中庸的教誨中找到答案?!薄?9】事實如此,不少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已從中國古代儒家文化中受益無窮,其受益的體現在于這些國家的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生活達到了一種“和諧”狀態(tài)。

【注釋】

【1】論語·顏淵.論語直解.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100

【2】論語·雍也.論語直解.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50

【3】論語·陽貨.論語直解.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148

【4】論語·堯曰.論語直解.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168

【5】論語·學而.論語直解.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6

【6】孟子·告子上

【7】孟子·梁惠王上

【8】中庸·天命

【9】老子.25章.老子莊子直解.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6月.第16頁

【10】【11】老子.42章.老子莊子直解.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26

【12】【13】新青年.第2卷第3號.轉引自閻韜“孔子與儒家”.商務印書館,1997:132,132-133

【14】吳虞.儒家主張階級制度之害.轉引自閻韜“孔子與儒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33頁

【15】毛丹.秩序與意義.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16】【17】閻韜.孔子與儒家[M].商務印書館,1997:171

【18】駱承烈.孔學研究[M].齊魯書社,2002年3月.第6頁

【19】歐柏廉.當代倫理侏儒與原子巨人的沖突:孔子的解決辦法.轉引自閻韜“孔子與儒家”.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第174頁

【參考文獻】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學習讀本[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2】張應杭.東方管理智慧[M].廈門:鷺江出版社,2007

【3】陳德述.孔子思想的當代價值[M].成都:巴蜀書社,2000

【4】邵一江.儒家思想與構建和諧社會探析[J].科學社會主義,2007.4

【5】田玉敏,張雅光,趙艷芹.新加坡中小學的公民道德教育及借鑒[J].思想政治教育,2004.3

【6】李志英.弘揚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學術論壇,2005.7

【7】張瓊.儒家和諧思想的現代解讀[J].理論觀察,2007.3

【8】俞祖華.中國古代的和諧思想[J].光明日報,2005-2-28

【9】王四達.中國古代和諧理想與不寬容現實的歷史反思[J].理論探討,2005.6

【作者簡介】

馬向東(1967-),男,法學碩士,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黨委宣傳教育處處長,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