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我趕著馬群尋找草地,到這里勒住馬我望望過你,茫茫的戈壁像無邊的火海,我趕緊轉過臉向別處走去……”
“今年我又趕著馬群經過這里,遍野是綠樹高樓紅旗,密密的油井和無邊的工地,我趕緊催著馬向克拉瑪依跑去……”
這首由作曲家呂遠創(chuàng)作于上世紀50年代的《克拉瑪依之歌》,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建國初期發(fā)生在祖國西北邊陲的神奇故事。
克拉瑪依1958年建市,但這座油城的真正起點是在1955年。這年2月,全國
石油勘探工作會議批準了《黑油山地區(qū)鉆探總體方案》。黑油山的維語發(fā)音,便是“克拉瑪依”。同年10月29日,黑油山第一口油井噴油,克拉瑪依油田由此誕生,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開發(fā)的第一個大油田。
隨著克拉瑪依石油會戰(zhàn)拉開大幕,一批又一批年輕人從祖國四面八方來到這里。他們冒著嚴寒酷暑,忍著饑渴孤獨,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打出了一口又一口油井,將克拉瑪依石油產能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度。
“站在克拉瑪依土地上的人,都是勇敢的人,都是有決心為祖國創(chuàng)造奇跡的人!”曾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長的88歲老人張毅如是說。
如今的克拉瑪依油田依然是我國西部第二大油田。而且,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fā)標志性工程—獨山子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工程的建成,克拉瑪依又成為西部重要的石化基地。打造世界石油城,是克拉瑪依人努力的新目標。
克拉瑪依,正年輕!
(責任編輯 杜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