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人競渡紋銅鉞”與古代浙江越族海洋文化精神解讀
柴士清
(寧波博物館 浙江寧波 315100)
【摘要】本文就古代浙江越族海洋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做了詳細的綜述,并以“羽人競渡紋銅鉞”為例對我國古代浙江越族海洋文化精神進行了解讀。認為,羽人競渡紋銅鉞充分表現(xiàn)了越族先民龍騰虎躍、劈波飛渡的奮發(fā)進取精神,羽人競渡紋堪稱浙江古代越族海洋文化的標(biāo)志。
【關(guān)鍵詞】羽人競渡紋銅鉞;古代越族;海洋文化;解讀
一、古代浙江越族海洋文化的起源
古時中原人泛稱南方民族為“越”、“蠻”,北方民族為“胡”、“狄”,東方民族為“夷”,西方民族為“戎”。越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民族,最早稱為“于越”。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成王二十四年),戰(zhàn)國時的古籍《竹書紀年》中出現(xiàn)了“于越來賓”四個字的記載,這是越族第一次進入歷史記載的開始。史書稱夏王少康分封他的少子無余去于越(今浙江省紹興),以祀奉祖先大禹的陵墓,這就是越國的啟端??梢?,文獻記載的越國中心最早起源于浙江省。而根據(jù)現(xiàn)在考古學(xué)的證據(jù),距今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文化”,是最早的古越族文化。
在遠古時期,由于氣候劇烈變化,地球曾經(jīng)發(fā)生過三次大規(guī)模的海水侵襲。最后一次海侵在7000年至6000年前達到最高峰,海平面上升了100多米,我國東海海域內(nèi)伸到今浙江省杭嘉湖平原西部和寧紹平原南部。
二、古代浙江越族海洋文化的發(fā)展
海侵的過程,也是寧紹平原自然環(huán)境惡化的過程,舟山丘陵早已和大陸分離成為群島,而寧紹平原的土壤迅速鹽漬化,人們的水稻種植,從連年減產(chǎn)直到?jīng)]有收成,寧紹平原先民發(fā)生部族歷史中的大規(guī)模遷移。遷移路線有三條:一部分越過錢塘江進人今浙江西部和江蘇南部的丘陵區(qū);另一部分逐漸向南部丘陵區(qū)轉(zhuǎn)移;還有一部分遷到淺海中的島嶼。
越過錢塘江進入浙西與蘇南丘陵地區(qū)的部族,就是以后的馬家浜文化(遺址在浙江嘉興市)、菘澤文化(遺址在上海市)和良渚文化(遺址在杭州市)的創(chuàng)造者,即歷史上所稱的“句吳”。專家認為句吳和于越是一族兩國,古籍文獻也多次提到吳、越習(xí)俗相同?!秴窃酱呵铩氛f:“吳與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呂氏春秋·知化篇》則說:“吳之與越也,接土鄰境壤,交通屬,習(xí)俗同,語言通?!绷粼趯幗B平原的先民,大多數(shù)不斷向高程較大的南部遷移,河姆渡遺址即是他們進人會稽、四明山地以前的最后一批聚落之一。后來,海侵也將河姆渡淹沒于淺海之中。河姆渡人繼續(xù)轉(zhuǎn)移進人會稽、四明山區(qū)。海退以后,寧紹平原成為一片泥濘的沼澤,而一日兩度的潮汐,也使這片沼澤鹽堿地利用十分困難。河姆渡文化文明因海侵衰落了。在距河姆渡西邊100多公里遠的杭州,接著興起了“良渚文化”?!爸两?,各地發(fā)現(xiàn)的良渚文化遺址達一百多處,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良渚文化文明勢力曾影響半個中國。在良渚文化晚期至夏朝初期,距今4000年時期,從傳說中可見人類又進入了洪水泛濫時期,這個時期中國華夏民族傳說出了一個治水英雄大禹,與洪水作斗爭。
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于完成了這一件名垂青史的大業(yè),為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chǔ)?!妒酚洝は谋炯o》寫到大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說他到東方視察,到會稽這個地方逝世了并安葬于此。會稽就是今天的紹興,傳說因為大禹在這里會集諸侯統(tǒng)計治水功勞,進行表彰,把這里叫做會稽,“會稽者,會計也?!焙髞恚笥淼牡诹鷮O夏王少康封庶子無余于越,祀奉大禹的墓,“于越”由此開始成為越族的最早稱呼。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前期,越族曾在今江浙一帶建立強大的越國,該國傳至勾踐(前496年 - 前464年)的時候,他試著向北擴張,曾經(jīng)沿著江蘇的海岸北上膠州灣,公元前473年,越國滅亡吳國后,勢力范圍一度北達江蘇,南入閩臺,東瀕東海,西達皖南、贛東,雄踞東南,與當(dāng)時中原國家會盟,雄視江淮地區(qū),號稱“霸主”。
越國共傳8代,歷160多年。公元前306年(楚懷王二十三年),楚國乘越內(nèi)亂的時候,聯(lián)合齊國進攻越國,占領(lǐng)越國,并設(shè)江東為郡。越國因此分崩離析,殘部逃往越國故地,各族子弟們競爭權(quán)位,有的稱王,有的稱君,居住在長江南部的沿海,開始形成許多小方國,稱為“百越”。
總之,越文化是一部7000年厚重的古書,要讀懂這部古書內(nèi)涵,我們必須尋找到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就在寧波博物館,它是一件春秋時期的“羽人競渡紋銅鉞”,集中體現(xiàn)了越族文化的內(nèi)涵。
三、“羽人競渡紋銅鉞”的越族文化精神解讀
“羽人競渡紋銅鉞”1976年在浙江省寧波市鄞縣云龍鎮(zhèn)甲村石禿山一座春秋墓中出土。金黃色,高9.8厘米,刃寬12.1厘米,鋒利如新。器身一面光潔沒有紋飾,另一面沿器身四周鑄刻了一個“風(fēng)”字形邊框,上方刻了兩條豎立的龍,雙龍昂首相對,前肢彎曲,尾向內(nèi)卷;下方以弧形邊框線為舟,舟上坐四人成一排,四人都戴高高的羽毛頭冠,雙手持槳奮力劃船,頭冠上的羽毛迎風(fēng)飄揚。
鉞是由新石器時期的帶柄穿孔石斧加大刃部演變而來的,加大刃部后更便于砍伐。最初玉石材質(zhì)的鉞寫作“戉”,后來金屬材質(zhì)的才寫作“鉞”。這種器物逐步由砍伐實用變成象征握有生殺王權(quán)。它往往作為軍事的令牌、王者的權(quán)杖來使用。這件“羽人競渡紋銅鉞”,體積太小,不像作戰(zhàn)實用武器,也沒有實用痕跡,應(yīng)該是代表王權(quán)、王法的器物。在甲骨文中,“王”字的寫法,底下一橫象“戉”刃部向上彎,實際上就是“戉”的正面圖形,說明所謂“王”者,就是握有主刑殺之斧鉞大權(quán)的人。
有意思的是,越國的“越”,古字也寫作“戉”。春秋時的“戉王鐘”、“戉王矛”、“戉王戈”均未寫作“越”而是寫作“戉”。上世紀三十年代衛(wèi)聚賢在《吳越釋名》一文中也指出:“越即鉞字,為斧鉞之鉞”。從距今4000多年的杭州良渚文化遺址出土文物來看,“鉞”很早就演變?yōu)橐环N禮器,是權(quán)利的象征。學(xué)者黃偉城在《古越地望芻議》中說:“‘戉’方國是以兵器戉為氏族徽號而用作國號之稱的方國,實為夏部落中擅長制造‘戉’這種兵器的一支。氏族部落時代,族徽圖騰除了用太陽及動物、植物之外,尚不乏以其所擅長的手工工藝而命氏命族之例證,即所謂‘以工命姓’者……戉本是石斧的一種,到了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則以金屬制造而寫作‘鉞’。武王伐紂入朝歌,斬紂之嬖妾二女以‘玄鉞’,此玄鉞恐非鐵鉞而是黑色的石戉?!?/p>
寧波先民屬越人,《藝文類聚》說,周成王時“于越獻舟”,這說明,于越的特產(chǎn)是船,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就將船作為貢品獻給周王室。《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曾經(jīng)對孔子評價越人的特點:“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fēng),去則難從,銳兵任死,越之常性也?!币馑际钦f:越民族的人性格剛硬而孤僻,在水上航行,在山上居住,把船當(dāng)作車,把槳當(dāng)作馬,出發(fā)時像乘風(fēng)一樣飛快飄去,要回去就難借風(fēng)了,他們身佩鋒利的兵器勇敢不怕死,這是越人通常的性格。而這,也說明了寧波先民的生活和個性。宋代大儒寧波籍人王應(yīng)麟在《四明七觀》中描繪寧波民風(fēng)時說:“其民復(fù)存大禹卓苦勤勞之風(fēng),同勾踐堅確慷慨之志,力作治生,綽然足以自理。”王應(yīng)麟認為寧波人具有大禹那種能吃大苦、耐大勞的精神,以及越王勾踐那種堅定信心、斗志激昂的志向,努力勞作生產(chǎn),生活寬裕而足夠自己解決問題。
銅鉞上的“羽人”,反映了百越民族的“鳥神”崇拜。越民族崇拜鳥,自稱“大越鳥語之人”。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鳥形盉”、“鳥形象牙匕”、“雙鳥舁日”象牙雕刻蝶形器、“鷹形陶豆”,均反映了越人對鳥的尊崇。從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一江相望,千年之隔,其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是:鳥圖像符號始終處于原始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核心位置。良渚文化墓地中,共出土了五件圓雕的玉鳥,反映出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一樣,崇拜鳥,他們都是越族的祖先,可見越族對鳥的崇拜一直不斷。
越人因崇鳥、尊鳥而仿鳥。《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勾踐被稱為“長頸鳥喙”的模樣;東漢趙曄撰的《吳越春秋》講述繼承越王事業(yè)者,作“鳥禽呼”;許多越王刀劍,都刻有“鳥篆文”。而那些頭插羽毛、身披羽毛的仿鳥人,則被稱為“羽人”。關(guān)于羽人、羽人國的記載與傳說,《山海經(jīng)》是古籍中最早提到“羽人”的著作。如其中的《大荒南經(jīng)》記載:“有羽人之國,其人皆生羽”;《海外南經(jīng)》載:“海外有西南陬至東南陬者……羽民國在東南,其人為長頭,身生羽?!庇鹑烁偠杉y銅鉞,在“羽人”上方有兩條龍,讓人想起今天的民俗“賽龍舟”。越人地處水鄉(xiāng)澤國,出行多駕舟,以舟代車。《呂氏春秋·貴因篇》載:“如秦者,立而至,有車也。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庇袑W(xué)者指出現(xiàn)今的龍舟演變自古越的獨木舟,因為古越的獨木舟是以蛟龍為圖騰的。南朝時的《述異記》中敘述:“吳王夫差作天池,池中有龍舟,日與西施戲水。”說明龍舟在春秋時已出現(xiàn)于吳越之地。
綜合來講,這件羽人競渡紋銅鉞,集中反映了越文化的內(nèi)涵。同時,羽人競渡紋銅鉞充分表現(xiàn)了越族先民龍騰虎躍、劈波飛渡的奮發(fā)進取精神,羽人競渡紋堪稱浙江古代越族海洋文化的標(biāo)志。
【參考文獻】
【1】陳橋驛.越族的發(fā)展與流散[J].東南文化,1989.06:89-96+130
【2】何平.從現(xiàn)代越族的形成看越語系屬的爭議[J].貴州民族研究,2009.02:158-164
【3】梁曉艷.於越族蛇(龍)崇拜及與東南亞的關(guān)系[J].杭州文博,2004.01:56-60+63
【4】陳國燦.古代越族若干問題新探[J].浙江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6.05:40-45
【5】姚聞清,童凱.淺議吳文化發(fā)展的地理背景[J].無錫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1997.02:46-48+70
【作者簡介】
柴士清(1982—),女,山西運城人,本科學(xué)歷,助理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文物保管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