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2014-QN-432
李 霖
(新鄉(xiāng)學院外國語學院 河南新鄉(xiāng)453003)
【摘要】《寵兒》和《紫色》分別是托尼?莫里森和艾麗絲·沃克的代表作,她們在小說中以不同的手法構(gòu)建了黑人女性的成長之路,真實反映了美國黑人婦女飽受歧視和壓迫的生存狀態(tài)和她們覺醒后奮起抗爭的艱難歷程,同時也揭示了造成黑人女性悲劇的根源。
【關(guān)鍵詞】黑人女性;悲??;成長
托尼?莫里森和艾麗絲·沃克是非洲裔美國女性作家的標志性人物,兩人同在80年代發(fā)表了各自的不朽杰作《寵兒》和《紫色》。作為一部旨在揭示奴隸制精神貽害的小說,《寵兒》著重表現(xiàn)了過去時間對現(xiàn)實世界、尤其是已獲自由之身的黑人心理的嚴重干擾。莫里森塑造了一個家族中的三代黑人女性,通過對她們的描述與分析,展現(xiàn)了黑人女性從懵懂到覺醒和她們逐漸成長的過程。而沃克在《紫色》中則是重點刻畫了女主人公西麗,以她個人的覺醒和成長經(jīng)歷為藍本,展現(xiàn)了黑人女性向種族歧視和男權(quán)社會進行抗爭,最終獲得平等和獨立的奮斗過程。盡管兩位作家在小說中采用了不同的人物塑造方式,但她們在表達黑人女性的力量和自我成長上卻是殊途同歸,達到了異曲同工之妙。
一、《寵兒》中的家族遞進式成長
《寵兒》中的黑人女性是一個家族的祖孫三代,祖母貝比?薩格斯是老一代不具有身份意識的黑人女性,塞絲則處于逐漸覺醒的狀態(tài),被殺死的寵兒代表了黑人的痛苦回憶,而丹芙象征著黑人女性的希望與未來。
塞絲的婆母貝比?薩格斯是一個做過六十年奴隸的老一代黑人女性,一輩子的艱苦勞作和剝削壓迫給她的最后回報就是兒子通過出賣周末的勞動為她換取的“自由”。她踏上自由土地的那一刻突然聽見了“自己的心跳”,強烈感受到“自由在世界上無可比擬”。然而接近人生暮年的她已經(jīng)無力再享受這遲來的自由,也無法建立自我意識。在奴隸制長期的影響和作用下,像貝比?薩格斯這樣的老一代黑人女性,在被稱為所謂“甜蜜之家”的種植園中從青年一直勞作至老年,雖然最后獲得了自由身份,但在認識自身是否具有主體意識的問題上,她們卻無法達到覺醒和獲得自我認識的狀態(tài)。盡管她們的命運包含了太多的無奈,但還是為黑人女性獲得起碼的自我身份認定邁出了第一步。
塞絲少年時即來到“甜蜜之家”,那時莊園里的黑奴們就如同伊甸園里的亞當夏娃一樣,懵懂無知地生活在一個田園牧歌式的夢境里,而塞絲也還不具有主體意識。塞絲人性的最初覺醒產(chǎn)生于一次偶然的偷聽:她無意間撞見“學校老師”給兩個侄子上課,他正指導他們對黑奴進行研究,要求他們在紙上把塞絲的“人的屬性放在左邊”,“動物屬性放在右邊”。【1】她深受震動,并暗暗發(fā)誓,決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的屬性再被放到動物一邊。在與丈夫以及保羅策劃集體出逃時,塞絲遭到了“學校老師”的兩個侄子的性騷擾,并遭到他們的毒打,后背被劃開,傷勢嚴重。塞絲遭受的苦難和侮辱給她的身體和心靈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更加促使她一定要逃離種植園去尋找自由。然而,僅僅享受自由快樂二十八天之后,奴隸主“學校老師”帶人追來,塞絲鋸斷了年僅一歲左右的女兒的喉嚨,下葬時為她取名“寵兒”。塞絲的逃亡是對奴隸制的主動出擊,它以對所謂樂園的否定和拒斥宣示了人的自覺。到殺女事件發(fā)生,塞絲暴烈的母愛將這種行為中的否定傾向發(fā)揮到極致,其實是順理成章的結(jié)果,其意義在于,一個奴隸第一次真正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她身上人性的高貴、豐盈和美麗全系于那挑戰(zhàn)歷史必然的非理性方式。在此,一個長期“失語”的民族從一個似乎失去理智的弱女子身上獲得了自己的聲音和性格。
被殺死的寵兒是黑人女性難以忘懷的苦難過去的縮影。對于塞絲來說,盡管逃亡和殺女已是十八年前的往事,但往事的夢魘一刻也不曾停止過對塞絲的糾纏,塞絲和女兒丹芙成了它僅存的受害者?!皩檭骸钡脑┗甓嗄陙硪恢痹诩抑兴僚埃瑢е氯z的兩個兒子離家出走,加速了婆婆貝比?薩格斯的精神崩潰和死亡,使小女兒丹芙養(yǎng)成了孤僻、幽閉的性格。隨后“寵兒”以二十歲少女的肉身還魂,進入這個家庭討還愛債;看到塞絲和保羅?D有了新的生活,為占有塞絲全部的愛,寵兒甚至不惜引誘保羅?D,以將他趕出家門。寵兒的鬼魂多年來一直在124號徘徊不去,并且隨時間推移漸漸長大,直至以妙齡少女的真身登場為止,它的基調(diào)是怨毒、悲傷、孤獨、冤屈和憤怒。以肉身還魂的寵兒被設(shè)計成既有人的基本特征,又帶有鬼的恍惚虛浮,較之一個危險的信號更像是聯(lián)結(jié)陰陽兩界的一條紐帶。顯然,寵兒的形象帶有非洲傳統(tǒng)宗教思想和生死觀念的印記,她是黑人女性為取得自己的身份認定和主體意識而抗爭的苦難回憶。
塞絲逃出種植園時已懷有身孕,逃亡途中生下丹芙,丹芙象征著黑人女性的希望和未來。當寵兒幻化的鬼魂嚇跑了她的兩個哥哥,祖母也因精神崩潰死去時,只有幼小的她和母親塞絲住在124號的家中,這足以說明她的勇敢和堅強。塞絲精神錯亂以后,成長起來的丹芙勇挑家庭的重擔,向黑人社區(qū)的其他居民尋求幫助,并且找到了工作。最后,長大的丹芙和黑人民眾一起幫助塞絲擺脫了寵兒鬼魂的夢魘,開始面對新生活。和母親塞絲相比,丹芙對自己的主體意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她的自我意識終于真正覺醒起來,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自由人。如果說塞絲還處于自身主體意識的確立期,丹芙則變得更加堅定與成熟。她在塞絲最艱難的時期勇敢地走進社會,承擔責任。她是新一代黑人女性的代表,在她身上凝聚著黑人女性的新生與希望。
莫里森在小說中構(gòu)建的是一種家族遞進式的成長過程:老一代人對自己遭受的痛苦有所覺察,但她們無能為力,只是被動承受苦難和壓迫;以塞絲為代表的第二代人逐漸覺醒,所以她們開始反抗,塞絲的主動逃走即是例子;到了第三代人,她們終于能夠取得身體和精神的完全獨立,走向希望與未來。
二、《紫色》中的個人階梯式成長
《紫色》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存在的許多重要社會問題——婦女問題、黑人種族問題、非洲殖民問題等;更多地是在探討黑人男女之間相處的地位問題及其解決的辦法。主人公西麗原先是一個受盡壓迫和欺凌的受害者,在其他黑人女性的影響和幫助下,她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勇于和傳統(tǒng)父權(quán)和夫權(quán)進行抗爭,從而成長為一位受人尊敬的獨立女性,并最終和曾經(jīng)奴役過她的丈夫達成和解。
小說中少年時的西麗命運悲慘,十四歲的她就被后父多次奸污,生下兩個孩子。多病的母親不了解真相活活氣死了。她的孩子被后父搶走失蹤,她本人又被迫嫁給已有四個孩子的鰥夫。丈夫另有所愛,對她百般虐待,而她受舊思想舊習俗的影響只是自嘆命苦,從不反抗,只在給上帝寫的信里傾訴內(nèi)心的痛苦。她對丈夫毫無感情,甚至不愿意叫他的名字,只稱他為某某先生。這時的西麗只是丈夫的奴隸或者說是工具,她忍受著所有的不幸、痛苦和奴役,喪失了作為一個人的尊嚴與權(quán)利。面對丈夫的種種折磨和肆意侮辱,西麗只能使自己麻木,變得逆來順受。
西麗在身體和精神兩方面的覺醒都有賴于黑人女歌手莎格的指引和幫助。西麗丈夫以前的情人,歌唱家莎格患重病流落街頭。某某先生把她接到家里,她在西麗的精心護理下恢復了健康,兩人成了知心朋友。莎格開導西麗要充分認識自己的聰明才智,要跟大男子主義思想作斗爭,主動爭取女人應(yīng)有的權(quán)利。莎格的啟發(fā)開闊了西麗的眼界,她開始用新的眼光觀察世界、考慮問題。后來,莎格發(fā)現(xiàn)西麗的丈夫一直把西麗妹妹耐蒂從非洲寫來的信件秘密收藏起來不讓她知道。西麗得知這一事實后將多年來對丈夫的怨恨一起爆發(fā)出來,除了從心底里更加憎恨他以外,她決定徹底脫離某某先生,跟莎格去孟菲斯。她走出家庭去學習縫紉,成為手藝精湛的裁縫,開起裁縫鋪,過上了獨立自主的生活。離家出走的行為可以說是西麗真正開始認識自我和努力抗爭的獨立宣言,也是她命運的轉(zhuǎn)折點。
西麗以自己的手藝謀生,逐漸獲得了經(jīng)濟上的獨立,同時她積極爭取人格上的平等、尊嚴和權(quán)利,得到真正的自由。而這些變化之中,西麗和丈夫的和解則是最具有意義的。西麗的變化使得某某先生重新認識了西麗的價值,他經(jīng)過痛苦的思想斗爭,認識到過去大男子主義思想的錯誤,向西麗作了誠懇的檢討,獲得了西麗的原諒。他們不再是夫妻,但成了知心朋友。自身的變化和家庭友好和諧關(guān)系的重建使西麗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成長,也體現(xiàn)了沃克肯定男女差異,追求兩性和諧的思想。
沃克在《紫色》中著重刻畫了西麗的成長經(jīng)歷,她經(jīng)歷的從無知到抗爭再到和諧的過程表現(xiàn)了一個在男性中心社會中女性意識的覺醒。沃克在處理黑人男女之間的矛盾沖突時,深刻地剖析了他們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狀態(tài),也體現(xiàn)了她想要在平等的基礎(chǔ)上共建男女兩性相互理解、和睦共處的社會,重建和諧的精神家園的理想。
三、結(jié)語
莫里森與沃克都是美國黑人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她們在各自的創(chuàng)作中都聚焦于美國黑人女性種族解放與性別解放的追求,關(guān)注這些追求在話語與權(quán)力中的邊緣位置。盡管她們具有各自的獨創(chuàng)性,但她們在構(gòu)建黑人女性主體身份方面的共同努力是有目共睹的。莫里森和沃克的作品都以全新的視角,新穎的構(gòu)思和獨特的手法對美國現(xiàn)代黑人女性的思想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展示,并深刻剖析了黑人女性悲劇的形成原因,闡釋了黑人女性自我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
【參考文獻】
[1] Toni, Morrison. Beloved[M]. 潘岳,雷格譯. 寵兒. ??冢耗虾3霭婀荆?006: 62-66.
[2] 段藝. 從婦女主義角度解析艾麗絲·沃克的《紫色》[D]. 曲阜師范大學,2012.
[3] 李幸,簡麗華. 壓迫下的覺醒—從《紫色》看女性文學中的婦女主義[J]. 武漢科技學院學報, 2005, (7).
[4] 王守仁. 新編美國文學史(第四卷)[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李霖(1985- )女,漢族,河南新鄉(xiāng)人,新鄉(xiāng)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
(編輯 郭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