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凌云
“曼巴”,藏語意為醫(yī)生。
在瑪曲45年,王萬青坦承:“我沒有哪一天不在想著上海,有過無數(shù)次的反復斗爭。”但是,他卻一直留在了那里,成了一名受藏人愛戴的曼巴。
他直言,自己的生命意義,是在草原才得以實現(xiàn)的。

從上海到瑪曲,王萬青一待就是45年。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這是45年前一個上海籍大學畢業(yè)生的畢業(yè)志愿,這句話,讓這個大學生來到遠在千里之外的甘肅省甘南州瑪曲草原。
他就是王萬青。
今年1月初,王萬青被人社部、衛(wèi)生部授予“白求恩獎章”。而過去很多年,老人也得到很多各種各樣的榮譽。但老人卻說,他更享受的是那種被需要的感覺。
在瑪曲,王萬青就是一直被這種感覺包圍著,整整45年。
志 愿
1 9 6 8年,2 4歲的王萬青剛從當時衛(wèi)生部直屬的全國5所重點大學之一的上海第一醫(yī)學院完成6年學業(yè),卻突然被一個晴天霹靂炸蒙了:他的母親被劃為地主成分。
在那個惟“成分”論的非常年代,這一認定相當于將一向積極上進的王萬青的人生前途葬送,他心里無比郁悶,決心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家人的清白。
王萬青從不諱言他的畢業(yè)選擇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在上海出生、長大、從未離開過上海的他填報畢業(yè)志愿時,沒有寫具體地方,只寫了兩行字:“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不久,王萬青拿到了前往甘肅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