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1月14日電(記者韓業(yè)庭)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召開新聞發(fā)布會,通報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共有752部珍貴古籍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23家古籍保護單位入選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涵蓋我國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載體形態(tài)、不同裝幀形式的各類珍貴典籍。其中先秦兩漢時期簡帛23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古籍29部,宋遼夏金元時期古籍91部,明清時期古籍503部;少數(shù)民族文字古籍94部,涵蓋于闐文、藏文、蒙古文、彝文、滿文、東巴文、傣文、水文、古壯字等9種民族文字;其他文字古籍12部,涵蓋梵文、拉丁文、德文等多種文字。
在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看來,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發(fā)現(xiàn)了一批珍貴典籍,如孔子博物館的《乾隆御定石經(jīng)》,為內府御制墨初拓本,自嘉慶元年賞賜孔府后,保存至今;湖北省圖書館的《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為北宋兩浙路海鹽縣金粟山廣惠禪院寫金粟山大藏經(jīng)本,字體敦厚質樸,墨色漆黑發(fā)亮,紙張厚實堅韌,并經(jīng)染潢,彌足珍貴;南京圖書館藏北宋本《禮部韻略》,為海內外現(xiàn)存最早刻本。二是涌現(xiàn)一批名家稿抄校本,如上海圖書館的范欽輯《建安七子集》,卷首題詞、小傳、目錄及書眉所注詩文出處均為天一閣主人范欽手跡,具有重要的文獻和文物價值。三是入選一批彩繪本輿圖,如國家圖書館的《北京內外城全圖》,是一幅繪制精細、內容豐富的京城彩繪大地圖。四是收入國內已知有紀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五代后唐天成二年刻本《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jīng)一卷》,是早期印刷品實物的重要例證。五是少數(shù)民族珍貴古籍品種豐富,如藏文《仁普地域志》《般若波羅蜜多八千頌》、蒙文《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其中藏文《般若波羅蜜多八千頌》為少數(shù)民族文字古籍中首次入選的清銅版印本,蒙文《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是民族間文化交流互鑒的例證。
據(jù)悉,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實施以來,經(jīng)過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我國古籍保護工作取得矚目成就。先后評選并公布了6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累計收錄古籍13026部;命名了6批共203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各地也逐步建立本地珍貴古籍名錄和重點保護單位評審制度,有力地促進了古籍分級分類保護。
(責任編輯 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