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底何村往事
何文華
一、歷史脈絡
清朝中期,外地黃家一戶人,最早來到了嵯峨山下開荒種地,打窯洞住下,開始了遷居后的新生活。這時,口鎮(zhèn)西何村(也叫何橋村),何家的一個兒子,年齡也三十多歲了,帶著妻子,拉著牛,扛著犁,也來到了嵯峨山底下開荒耕種,蓋房打窯,挖窖蓄水,開創(chuàng)新家業(yè)。黃家人來得早,何家人尊稱黃家人為叔為姨,敬重相依,互為鄰居,友好相處。
何家祖先有智慧,管家教導嚴格,農事作務有方,勤勞不息。清朝時,有何姓人官至陜西騎兵營管帶,參與西北邊疆的征戰(zhàn),并屢立戰(zhàn)功,后娶有妻妾,葬于口鎮(zhèn)吊莊村龍背梁上。1974年,口鎮(zhèn)村修地時,挖出一座用石條砌成的古墓,碑石上記載著何家人騎兵營管帶的輝煌往事,碑石現(xiàn)在還被何家人保存著。
說起來,明朝中期西何村何家有六個兒子,一個兒子經營甘肅山丹縣與陜西涇陽縣的商貿,并做了官,落戶在山丹,至今已繁衍后代四千多人。
另一個兒子的后代子孫,在清朝中期來到了嵯峨山下創(chuàng)業(yè),開始了艱苦樸素的農家生活。面對黃土坡上荊棘叢生,狼蟲鼠兔頻繁出沒,何家人攜妻墾荒務田。年年月月挖地平地,耕耘興業(yè),吃穿簡樸,卻充滿著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勁頭。這樣春種秋收,養(yǎng)殖栽樹,兼做商人與手工藝生意,日子越來越紅火。因居住在嵯峨山下的溝道邊,外村人就叫此地為山底何村了。
何家人和黃家人居住在一個村落,團結和睦像兄弟,有大事則互相幫忙。黃家人每當碾麥揚場時,何家人就來幫忙。過個紅白喜事,全村人就來做各種需做的活路。何家人和黃家人遲早見面,都親熱稱呼,說笑不斷,宛如一家。
自清朝中期至今,何家人已繁衍至九代人,人口增至1000多人。黃家人也繁衍到十代人,人口增至800多人。加上后來陸續(xù)遷來的潘、趙、劉、方等姓人,山底何村人口已達3000多人。
二、環(huán)境變遷
我生長在山底何村六組,80年代前村民都是依溝兩側崖畔,打窯洞居住?;虼虻乜釉?,一個洞子由地面通向地下庭院,洞前蓋個門房,洞子有10米多長,連著院庭。院庭四方形天井,東西南北寬三丈多,每側打著二孔或一孔窯洞,可住人,做廚房、庫房、飼養(yǎng)室。六組集體有一個地坑院,打有8孔窯洞;依大崖畔打有12孔窯洞,分別作為會議室、羊圈、飼養(yǎng)室、庫房等。
六組的大場東西長,南北窄些,有百十畝地大。莊稼收割時,一部分人編組負責收割,一部分人編組負責用架子車拉運,一部分人在大場上負責把麥子堆成垛子。
碾打時,將麥子從麥垛子上拉下攤開曬干,再用牛拉碌碡,即牛拉石磙子轉圈圈碾麥。后用手扶機子、拖拉機拉石磙子快速地碾場。下午男女老少齊上陣,起場堆麥,晚上精壯主勞揚場清麥入倉。
大場東西有兩間土墻木椽磚瓦庫房,碾打的麥子先入倉存放,待天氣好曬干麥子,再轉運至另外庫房存儲。曬干的麥子一部分用架子車,先拉運到鎮(zhèn)上糧站,交給國家作為公糧;一部分分給社員和大小人口,作為口糧生活自用;一部分作為種子和飼養(yǎng)牲畜換料時用。
緊張的三夏收割碾打,分配稱糧,入倉備荒,交售公糧購糧,在年復一年、繁忙有序地進行著。
1981年,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后,生產隊這一套工作,由村里各家各戶進行。分給每家戶的地塊小了,勞動規(guī)模小了,肥料籽種與機械投入大了,收獲糧食菜籽與葡萄蘋果類水果也多了。每家養(yǎng)雞、養(yǎng)羊十多只旱地以每戶十畝地計算,收麥五千多斤,除過成本,能凈賺三千多元。
▲交公糧
1981年至2021年,村民沿村北村南東西擺開,蓋了五排新磚樓板平房,每戶有新房8至12間,村路都是水泥硬化,自來水、供電全部接通,出行也都有三輪車、摩托車、小車。村委會附近有兩家小超市,供貨供菜供肉。村上有一個養(yǎng)豬場,存欄有300至500頭豬。村民離口鎮(zhèn)集市有八里路,離211國道三里路,農業(yè)生產資料買賣方便快捷。
三、興辦教育
逝去的歲月,深情綿綿的回憶。1958年大煉鋼鐵時,縣上為民工住宿在嵯峨山下蓋了兩間大安間廈房,山底何村的小學就設在這里。當時,有一名女教師駐守,設一個三至五年級就讀的混合班。
還在五組地界,把古藥王廟的大殿作為教室,供一至二年級學生就讀。院內外有數株大古槐、香椿、楊樹茂密地生長著,校長與教務主任留守校內。
小學每半年舉行一次文藝會演。各個村的一至五年級學生,集中在山坡下的大教室內,或大平臺操場上進行匯演。有小品、小戲、獨唱、詩朗誦、快板、大合唱等。同學們穿著樸素,面容莊重,紅領巾鮮艷,歌聲嘹亮。打著少年先鋒隊旗,圍成一圈興致勃勃,熱情高漲,積極地投入演出和觀看,不時發(fā)出會心的笑聲。
山底何村小學和周邊小學學生,每年集中開展一次溝道搜索、爬山拉練、行軍沖鋒、搶占山頭的軍事訓練。近千人的學生隊伍漫延三四里長,勇敢地爬上陡峭的嵯峨山頂,在學生中配備了號手聯(lián)絡指揮,用實際行動學習井岡山、長征、延安時期紅軍八路軍頑強拼搏、前赴后繼、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奮斗精神。
1990年至2021年,山底何村黨支部、村委會,籌資在村委會西隔壁,距各組相對較近的中間點建校蓋房,約二十多間,供一至六年級學生就讀,教師擴編為8至12人。全村十個組的學生全部集中一起讀書學習。
四、豆腐和菜
從1960年到1980年,在山底何村六組的地坑院東邊的窯洞里,建有一座豆腐坊,有一個牛拉的石磨子,一個大鍋臺,安有一個大鐵鍋,大鍋上吊有一個木架與白布做成的篩漿包。窯洞一側有用磚頭砌成的二米長、一米寬的平臺,放置有布包、壓水出豆腐的三四個大篩子。
做豆腐時,在窯洞旁放置的二三個大盆里,用清水泡著黃豆或黑豆。泡數個小時后,有兩個年齡稍大的經驗豐富的把式,把泡軟的豆子用大勺舀到磨子眼里,開始磨豆?jié){。磨眼上方有一木椽,橫擔在窯洞兩壁。椽中間吊有一個裝著清水的木桶,桶底連有一個細塑料管子滴著細流水,黃豆磨碎的同時與水混合成漿流出入盆,再舀到大鍋上的滲漿包里晃動著,豆?jié){入鍋燒沸,豆渣另存喂豬。
豆?jié){在火燒下沸滾,點漿水凝聚成絮,再舀到篩子包裹布中壓上石板分離凈水,三四篩子豆腐就成形成坨了。
當爐火熊熊燒豆?jié){時,一里路內都彌漫著豆香味。一些老人和孩子甜美地笑著,來到豆腐坊蹭豆?jié){喝,并嘖嘖稱贊著豆腐把式的好手藝。老把式只是得意地干著活路,興致勃勃地與老人們啦呱著生活中無窮的趣事兒。
豆腐做成后村里人用錢或用豆子買換一些,改善生活。再拉到外村賣一部分,多是用自家種的黃豆按斤兩換,豆腐賣二至四角錢一斤,黃豆是一斤換一斤豆腐,或換一斤半豆腐。
豆腐可以炒肉、炒粉條、炒白菜??梢郧兴榕c蒜苗辣子做成臊子湯,澆饸饹澆面條非??煽凇?梢杂枚拱昀弊俞u烘豆腐,可以蒸豆腐肉包子。冬季曬豆腐干調涼菜下西鳳酒、太白酒。豆腐香軟好吃,人人喜愛,在鄉(xiāng)村很受歡迎。
山底何村六組的菜園子在村西南邊,東西大渠岸北側。當時先派社員挖水井,引渠水入井。由拉拉車鏈子從井中提水倒入小渠,再流入菜地澆灌。動力由驢或牛帶動走圈運轉,機械軸承中轉運作。
水源是黑松林水庫的水,水庫流水進入大渠,引到北塬沿山一帶,再引大渠水入井,由拉拉車提升到較高的地勢灌溉旱地務菜。菜生長成后,兩位厚道的老農擇菜分成很多小堆,家家戶戶各領一份。五天或八天領一回,這樣就解決了農民家庭吃菜的問題。
五、開會議事
故鄉(xiāng),故土,回憶你的一點一滴,都讓我終生難以忘懷,魂牽夢縈。
1958年到1983年,山底何村不定期的開會,多在晚上召開社員大會,內容是匯報并研究生產進度,公布收獲分配事宜;學習傳達村黨支部和上級有關政策等;社員勞動出勤、遵守村規(guī)隊規(guī)、表彰獎勵等;推選干部,提建設性意見等事情。
社員們往往自帶小凳,板凳,在六組地坑院中,圍圈坐定。隊長主持,會計輔助,支部書記有時也來講一段話,交代一些事情,隊長與群眾也輪流發(fā)言交流。
開會前,隊長有時讓一兩個社員唱歌活躍氣氛。婦女茍會云經常站起來唱一兩個歌。一是東方紅,二是大海航行靠舵手,三是繡金匾。她的音調蕩漾著幸福歡樂的韻味,似乎對現(xiàn)在與明天的一切都是熱情的期待,有豪情四溢的信心與樂觀主義精神,唱得專心熱情。有時還哼唱一段民歌,頓時大家高興歡樂起來。
會往往開到半夜才散,帶的小孩子早睡著了,有些大人也低頭瞌睡起來。當討論事情時,甚至爭吵一番。為一件事情的辦理及怎樣辦,快辦還是擱一段時間辦,有時爭得紅脖子漲臉,多種意見與建議眾口不一,一時三刻還統(tǒng)一不起來。
但是農民開會大多開得高興舒心平和,群眾明白了很多事情的來龍去脈,會場氣氛較為融洽。人人都喜笑顏開,感到民主公正。因為生產隊是每個社員的生產隊,自個的事情事務大家討論,商量決定。干部為集體生產與社員生活分配,為耕耘收獲謀劃盤算、操持奔波,為多打糧棉油操心負責,勇敢擔當責任實干快干,值得嘉獎表彰。
現(xiàn)在群眾會開得少了,在村組手機微信群里辦公是常態(tài)常事,學習政策法令法規(guī),中央與政府重要決定公布,村組安排督導生產,村務民事辦理都是網上辦理。當然這是時代的轉變與歷史的進步,更是我們百姓之福。
作者簡介
何文華,涇陽縣口鎮(zhèn)中醫(yī)診所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口鎮(zhèn)話今昔》編委,口鎮(zhèn)作協(xié)小組組長。
(本文選自涇陽縣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2022年10月編輯出版的《涇陽村落》第一輯)
責任編輯:王順利/《新西部》雜志 · 新西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