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精品视频一区_爱性久久久久久久久_在线看免费观看中国Av_一级大黄片免费视频在线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wǎng)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論新著 >> 正文
我的老家叫“長街”
2024-02-06 19:30:00 來源:涇陽縣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19DD3

我的老家叫“長街”

高 麗


在我心里,故鄉(xiāng)和老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我的故鄉(xiāng)可以是口鎮(zhèn),也可以是涇陽縣,還可以是陜西省。但我的老家卻只是一個村子,位于涇陽縣口鎮(zhèn)東6公里處,名叫“長街”的村落,它由6個自然村構成,轄10個村民小組,890余戶人家。

長街村南塬北坡,冶峪河蜿蜒東去,村子臨河北岸而居。

此地屬古“荊山之陽”的“十里文川”最東端,上古時就有先民活動,歷史底蘊十分豐厚。

相傳華夏始祖軒轅黃帝曾在此“冶銅鑄鼎”,“冶峪河”因此得名,此處被稱“鼎鄉(xiāng)”。村中大廟前原立有《黃帝鑄鼎處》清代石碑,后被毀。

北周時,云陽郡治所設于此地,后建成“鼎州鎮(zhèn)”。因處交通要道,這里一度異常繁華,農(nóng)林興旺,商來賈往,肆店連衢,過客如云。

史料載:“唐天授年間,拆云陽縣建鼎州,在今長街鎮(zhèn),尋廢。”

關于“長街”村名來歷,老人們說,鼎州鎮(zhèn)廢毀后,留有街長十里、又因“長工”集散而得名“長街鎮(zhèn)”。幾度興廢,至清朝初年,鎮(zhèn)廢而更名為“長街村”。

其他幾個自然村則多以村民姓氏或相關特征命名。

北宋詩人張耒游學陜西,后作詩《勞歌》:“忽憐長街負重民,筋骸長彀十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飽兒女。”描寫的和此處相關。

村北可遙見北仲和嵯峨兩山。北仲山因漢高祖劉邦的兄長劉仲晚年隱居此山而得名,今山中尚有仲子廟遺跡,每逢雪雨霽晴,嵐氣裊裊,巒接碧空,謂之“仲山晴嵐”。

嵯峨山高聳險峻,日本嵯峨天皇,京都嵯峨山源出此處。因有大小五座山峰,亦被稱“五臺山”。此處云霧繚繞,痕帶雨蹤,是為“嵯峨靈云”。

毗鄰冶峪河南塬之上,智殼寨遺址至今尚存,老家人稱做“空城”。這里集山川、河流、峽谷、平原之勢于一體,地理位置十分獨特,相傳戰(zhàn)國縱橫家鬼谷子曾在此練兵、教學。

據(jù)《涇陽縣志》載:“智殼寨為晚唐宦官曹智殼練兵拒農(nóng)民起義軍黃巢之寨地?!绷頁?jù)考證,智殼寨初建于公元前391年左右,是渭北地區(qū)現(xiàn)存最早的古寨遺址。

我完成小學、初中學業(yè)的地方叫“清涼寺”,初建于北魏時期,相傳千年,氣勢恢宏,古木參天,香火旺盛,可惜毀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后,遺址至今尚存村中。

老家地處河谷地帶,這里曾經(jīng)水草茂盛,綠樹成蔭,四季美景。尤其每逢仲春,桃杏花開,如錦似霞,蔚為壯觀,形成涇陽十景之一的“文川秀色”。

明朝喬奉先有《文川秀色》一詩 :

活水源頭漾碧流,此中佳致勝瀛洲。

夭桃嫩柳一川景,紅葉黃花兩岸秋。

鷗鷺忘機時上下,魚龍吹浪任浮沉。

吟邊剩有無窮趣,為問丹青寫得不?

可惜的是,前些年炸山采石,環(huán)境惡化,河水斷流,大樹絕蹤,那些景觀多已徒有虛名,但昔日風華璞玉仍可依稀憑吊。

祖輩們在這里生活了多久我不知道,不敢妄談上千年,但幾百年的歷史還是有的。

我也試圖從老人們的嘴中得到關于村莊的歷史,卻似乎總是徒勞的,因為都沒有真正說清楚過。但比較一致的說法是“大槐樹移民”,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過來的。

在我國北方很多地方都有祖先來自“大槐樹”的傳說,正史卻并無記載,就連早期洪洞縣志也沒相關記載。史載明洪武年間確實有大量移民自山西遷出,并不都起自洪洞縣。

但山西人很聰明,硬是把那個“大槐樹”搞成了一個旅游景點,吸引很多人前往拜祖。山西《洪洞縣志》以及洪洞縣《大槐樹志》也就有了記載:明永樂年間,當?shù)毓俑叽卧诖蠡睒渥髠鹊膹V濟寺集中辦理移民手續(xù)的事。

其實,有關“大槐樹”的傳說,在明末清初的家譜上才大量出現(xiàn),關于傳說是否真實,現(xiàn)在史學界也有很多爭議。

從現(xiàn)有證據(jù)推測,老家村民應該是清朝初期遷居到此的。

也許“大槐樹”并非真實存在,就是個傳說而已,只是群體心理所構建的一個集體記憶,是我們先祖的一個象征崇拜而已。這些已沒有必要再去考證真?zhèn)?,畢竟這些傳說“不見諸正史,惟詳于譜牒”。

生于斯,長于斯,這里就是老家!

老家并不富裕,甚至還比較貧窮,生活節(jié)奏緩慢,物質(zhì)需求相對低,精神世界并不復雜。住在這個區(qū)域的人們大多熟識,沾親帶故,天然隨性,人與人的交往坦率直接。

我最無憂無慮的年齡,是在老家度過的。

我所在的村子叫師家巷,老家人常把它和另外兩個村子合稱“仁義三村”,似乎在宣示著一種什么曾經(jīng)的榮耀,也更是一種對后輩們的希冀。

我印象清晰的是村莊的門樓、城墻、水潭、河流;有菜地、果園,樣板戲,紅白事;也有生產(chǎn)隊的大庫房、飼養(yǎng)室、蘆葦壕;還有那里的骨肉親情,善良近鄰和兒時玩伴們。

河灘那個“水磨子”是當時村里最先進的設備了,小時候貪玩遇險,跳進水里把我救出來的“干婆”,現(xiàn)享高壽,身體硬朗,精神矍鑠。

這方土地,講述著諸多的酸甜苦辣;紛攘攘的微縮歷史,活脫脫的人情冷暖,也呈現(xiàn)出了無限的氣韻,令人回味無窮。

依稀中的花開花落,雁歸雀飛,時序輪回,老家的人,總是以關中人特有的憨厚、耿直、善良、智慧經(jīng)歷著社會風浪和生活波瀾,至今留在我心里最深的烙印竟只有各樣的美好。

▲鑼鼓表演

“民以居為安”,房子蓋在哪,那里就是歸宿,居處安在哪,那里就有溫度。老家人很看重房子,蓋房子也是很傷筋動骨的事,家里幾乎是傾其所有,家人要拼盡全力,全村人一起幫忙才成。

在早期,老家的房子都是地道的關中半邊蓋,土木結構的瓦房,院落大都是前房、后窯加門樓,自成一體。

后來窯洞陸續(xù)廢棄,老家人便將半邊蓋的房子,搞成了兩座相對,用一個叫做“寶亭”的建筑形式把前半截連接,用“影壁”連接住后半截。

院落就很自然地分成了三大段——上房最靠里,往外依次有廂房、廈房、灶房,再就是門廳和門樓,非常美觀實用,為老家所獨有。

記憶中村子里的大樹真是多。每家門前院中院后總有樹木參天,自在生長,各家所植樹種也不大相同,大樹成了絕佳地標。

每有問路就答話:“往前走,他家門前有棵老槐樹”,“剛才你走過的那家,院子中間有株大泡桐”,“那么高個榆樹,你沒瞅見?”,“上場坡有一對皂角樹,公的那頭就是了”等等。

我家院中被老爸栽上了一棵香椿樹,每到春季,那些嫩芽就被老媽變成了一道道的美味佳肴。

而今,那些青磚青瓦加土坯的房子已近絕跡,各家都蓋起了樓板房,確實耐用,但丑了很多。前后的房子嚴嚴實實地占領了所有空地,為加上彩鋼瓦,人們只好將所有的大樹都扔了,花草也栽到盆里了。

勤快的老家人甚至把路邊的小草也鏟個精光,只留下一些景觀樹,倒是干凈了許多,但也就失去了這一方的特有景致,常感遺憾。

老家雖不是長壽之鄉(xiāng),但卻鮮有人得什么怪病,這主要和村民喜食老家產(chǎn)的“紅皮大蒜”(紫皮大蒜的一種)密切相關,老家亦是蜚聲省內(nèi)外的“大蒜小鎮(zhèn)”。

大蒜不僅是上乘的調(diào)味品,也是很好的食用品,自古以來亦作為藥用。我曾經(jīng)帶著老家的大蒜,找有關專家檢驗,醫(yī)學研究院的屈教授說,這是他見過的各地紫皮大蒜中密度最大的一種,辛辣度最好,藥用價值無疑是最高的。

他還告訴我一件趣事:1985年,前蘇聯(lián)受流行性感冒的襲擊,把大蒜作為醫(yī)療藥用,效果極佳,其中就含有我老家出產(chǎn)的大蒜。

冶峪河發(fā)源淳化英烈山,一路流經(jīng)山澗塬邊,多種地貌的浸潤,在我老家所在地出山,千萬年來沖刷沉積形成大約6200畝的肥沃耕地,土壤中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出產(chǎn)的東西就有獨特的味道。

除大蒜外,長街葡萄、豆芽、粉條、蔬菜等聞名遐邇,市場供不應求。老家的酸石榴在歷史上曾獨樹一幟,可惜沒有實現(xiàn)產(chǎn)業(yè)化,目前存量極少,十分稀罕。

手工“谷口醋”那絕對是長街一絕,方圓幾十里都能聞到那香氣怡人的酸味呢,誰吃誰知道!

如今,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長街村已經(jīng)是名滿三秦的“文明村”“標桿村”“美麗鄉(xiāng)村”“涇河先鋒”等。眾多的先進中,我堂哥高清敏還是省級先進人物,名至實歸。

干凈整潔,文明祥和,氣正風醇,長街村越來越富,越來越好,越來越美……

真是!一說到老家就停不下來了。老家的意義和價值何在?

那里是根,是源。類似于動物的起源地、植物的原產(chǎn)地。

那是一個可以離開,卻絕對不能忘卻的地方!

在那里出生,在那里成長,在那里學會走路,在那里學會跑步!

那是老家 !

那是一個你拼命往前奔跑,一回頭卻總能望見的地方!

我的老家——“長街村”永遠最好!

作者簡介

高麗,生于 1963年9月,涇陽縣口鎮(zhèn)長街村師家巷人,現(xiàn)任教于西安鐵一中學。

(本文選自涇陽縣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2022年10月編輯出版的《涇陽村落》第一輯)

責任編輯:王順利/《新西部》雜志 · 新西部網(wǎng)

















讀取內(nèi)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wǎng)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