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秋風送寒,秋雨綿綿,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書畫藝術中心副主任牛涇民、馬建飛副研究員、書畫中心辦公室副主任趙劍武,在陜西省民間藝術促進會陳寶風會長引薦下,一行四人前往拜訪省非遺保護中心原副主任、著名民俗專家、版畫家修建橋先生,對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和著名版畫家修軍先生藝術人生進行交流座談,共商陜西文化藝術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修建橋老師(右二)和牛涇民(右一)馬建飛(左二)趙劍武(左一)正在交流
據修建橋先生介紹,陜西省的非遺保護工作起步于2001年,2007年成立了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他是第一批加入到我省非遺保護工作中的成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背景是現代社會高速發(fā)展,我省大量珍貴的非遺生存環(huán)境瀕危,多數傳承人生活狀況窘迫,嚴重影響到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與發(fā)展。但是早期非遺保護工作沒有前車可鑒,多數情況下大家是摸著石頭過河。陜西省非遺保護中心的同志們憑著一腔熱血,深入田間地頭,為陜西非遺普查工作的全面展開做試點調研。多年來,他們的足跡涉及省內大部分鄉(xiāng)村,對我省非遺資源做了一次較為整體的摸底排查,為下面的非遺保護工作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培養(yǎng)鍛煉出了一批各具特長的非遺保護人才隊伍。

馬建飛老師正在訪談修建橋老師
在談到如何推動非遺保護工作高質量發(fā)展時,他說,目前,我國非遺存續(xù)狀況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外部世界的改變,傳統(tǒng)的文化形式不再能適應新的環(huán)境,逐漸遠離了現實生活,生存狀態(tài)瀕危。對于這部分非遺,國家采取的是數據化保護,通過搶救性記錄,傳承人口述史、攝像拍照、文字記錄等建立檔案,予以保存。第二種類型是還有一大批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新的環(huán)境中仍然充滿著活力,繼續(xù)生發(fā)出新的內容與形式,不斷滿足廣大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我們強調的傳承和弘揚,主要指的是這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它們還看得見、摸得著,而且也用得上、甚至是離不開的。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推進,我們更加強調科學性保護,強調分類保護,強調整體性保護。
修建橋先生在談到自己的父親——著名版畫家修軍先生時,飽含深情。
他的父親出生在山東萊陽縣一個偏僻的農村,那里盛產萊陽梨。父親自幼酷愛繪畫,受到身邊大量民間美術品的影響,整日癡迷其中。少年時在青島木漆店當學徒時,拜師學畫,曾任即墨縣高小的美術教師。憑借對繪畫的獨特天賦和自己刻苦努力,幾經周折,于1947年考入北平國立藝專(現中央美術學院),受到徐悲鴻、齊白石等大師藝術思想的影響,開啟了自己一生的藝術追求之路。1947年,修軍借住在北京大學期間加入了中共地下黨外圍組織“民青”,1948年,參加了由李樺先生發(fā)起的“陽光木刻社”。后因積極參加北平進步學生運動,被國民黨當局通緝,經地下黨營救進入河北解放區(qū)并加入人民解放軍。1952年隨部隊入朝作戰(zhàn),經常深入前線,留下了近千幅戰(zhàn)地速寫、素描作品??姑涝瘹w國后,轉業(yè)到中國美協(xié)西安分會(現陜西美協(xié))工作,曾任辦公室、創(chuàng)作室主任?!拔母铩敝校麛y全家被下放到耀縣農村插隊落戶。近十年間,他從未向命運低頭,矢志不渝,在逆境中堅持作畫,在生產隊里為社員們畫黑板報,在煤油燈下,為村里的老人、婦女和孩子們畫速寫肖像。在耀縣文化館工作期間,他舉辦了十多期木刻學習班,培養(yǎng)了百余名版畫學員。文革結束后,重返到陜西美協(xié)工作。

修建喬老師和陳寶風會長交流
修軍一生在用他的畫筆、刻刀,高揚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大旗,熱情謳歌時代的進步。他的作品雄渾大氣,厚重質樸,形象鮮明,“具有濃郁的刀味、木味、金石味的印痕之美?!彼麆?chuàng)作的《重建家園》《棗園春色》《黃河入海流》等一批富有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色彩的版畫作品,已經成為他留給中國美術事業(yè)的珍貴遺產。
訪談交流最后,建橋先生語重心長的說:“我父親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是一個時代歷史變遷真實的反映。他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其中,畢生用自己所鐘愛的藝術形式描繪這個新的時代。他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成為我們學習的楷模和榜樣”。(牛涇民 馬建飛 供稿)
(責任編輯 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