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翰墨緣深 桑梓情長
——記書畫名家張鴻鈞
文/宋彥毅 韋良鴻
張鴻鈞,這位從涇惠渠畔走出的藝術家,以筆鋒作犁鏵,在宣紙?zhí)锂犻g開墾出獨特的藝術疆域;從壟畝少年到登上國家藝術圣殿,這條逆流而上的藝術長旅寫滿了他把硯底磨穿的執(zhí)著。
?1944年秋,張鴻鈞出生于涇陽縣永樂鎮(zhèn)一個古老村落。其父對鄉(xiāng)間民俗文化和傳統(tǒng)禮儀通達嫻熟,財會賬務均能應付裕如。尤其仿“二王”小楷頗具功力。對兒子練字尤為重視,言傳身教、給予厚望。幼年的張鴻鈞與碑帖結緣,在墨香中成長。晨光熹微時執(zhí)筆,暮色四合時研墨,硯池中沉淀著書脈靈韻。其父觀稚子筆下竟生金石氣韻,遂以青石方磚為紙,素麻結毫作筆,命其俯身大地揮灑翰墨。這俯仰之間的天地紙硯,恰似將書道精魂熔入他的筋骨。
張鴻鈞一次在舅父家中偶得王右軍《蘭亭序》《圣教序》碑帖,又得于右任《真草千字文》墨寶,如獲至寶,晝夜揣摩其中氣韻。永和九年的曲水流觴,貞觀年間的佛光偈語,盡在筆毫起落間流轉(zhuǎn)重生。沉醉墨海,他竟將賣蔬所得錢款盡數(shù)換作文房四寶,負荊歸家之際,父親頃刻轉(zhuǎn)怒為喜:這癡兒得翰墨清芬,莫非要將金石氣韻傳承廣大?
?經(jīng)年累月,素宣上漸顯崢嶸氣象。當年方磚磨出的腕底風雷,終化作劈開混沌的驚鴻之筆。世人只見大家揮毫時的云蒸霞蔚,卻不知那力透紙背的力量來自俯身大地叩問書道的久久為功。

1994年,為華國鋒主席奉送作品
1961年,華夏大地正值自然災害頻仍之際。青年張鴻鈞因故輟學,悵然歸鄉(xiāng)、躬耕隴畝。然此間未墜青云之志,以翰墨之道求索人生進境,揮毫書就"有志者事竟成"六字懸于壁間,自勵自勉。晝隨社員荷鋤南畝,夜伴孤燈臨池不輟,將筆墨功夫淬煉得愈發(fā)精純,其楷書方正典重,行草飄逸灑脫,漸成閭里佳話。
時值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勃興,出墻報、謄語錄、繪宣傳畫皆為要務。鴻鈞以丹青翰墨之長,于鄉(xiāng)間揮灑自如:或援筆立就時事評論,或工筆細摹領袖肖像,更能編創(chuàng)劇目登臺演出,以文藝潤化鄉(xiāng)風。其才華漸顯,遂得領導識拔,借調(diào)至公社協(xié)理文宣事務。期間他恪盡職守,諸務皆能臻于完善,尤擅以筆墨教化民眾,將時政化為百姓可感可知之圖文。翌年經(jīng)組織考核,正式提拔為基層干部,自此開啟數(shù)十載為民服務之途。

經(jīng)年淬煉,墨香不負青云志。案牘勞形之際,猶記少年翰墨初心,常在公務倥傯之際惜時如金,于素箋上勾勒胸中丘壑。
?1969年張鴻鈞調(diào)任雪河公社任團委書記,時值特殊年月,政治運動此起彼伏,然其以"磨硯穿石"之恒,晝理庶務,夜追晉唐。遍臨孫過庭《書譜》、文徵明法帖,研習懷素狂草,復潛心漢隸碑碣、北魏墓志。他以書寫毛主席詩詞書法在長安城初展鋒芒,恰似唐人筆下"春風得意"之態(tài),更添凌云健筆意縱橫。

1978 年春,涇陽文化館向這位筆耕不輟者敞開大門。從此尺素天地化作浩瀚硯池,當年寒窗臨帖的素心人,終以筆墨叩啟人生新境。此番調(diào)任實乃志業(yè)薪火相傳的節(jié)點,半生求索終得暢游藝海,夙愿得償更待翰墨生香。來到縣文化館,他叩訪了仰慕多年的王興林先生。拋卻世俗成見,執(zhí)弟子禮恭聆教誨,終成忘年之交。每每與先生研墨論道,觀其運腕提按之妙,常不知暮色侵窗,霜月懸檐。次年館長告病,鴻鈞承命主事,盡展其才。奔走阡陌、尋訪藝脈,組織學習、籌辦雅集,令鄉(xiāng)野丹青煥發(fā)新輝,一時聞名遐邇。

1981年春,省上領導巡察涇陽,驚鴻一瞥間,識得璞玉精光。未幾鴻鈞奉調(diào)長安,掌陜西賓館藝事。此地展有黃慎、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家墨寶,他如入寶山,晝夜伏案苦練,常至星沉月落。寓所雖近在咫尺,畫室燈火卻夜夜長明,宣紙堆案竟成臥榻,狼毫染霜權作枕衾。經(jīng)年累月的潛心研習,令其深諳四家妙諦,翰墨之道融會貫通,將諸家精要熔鑄為胸中溝壑,終成筆墨間的萬千氣象。

1991年仲春,鴻鈞榮調(diào)陜西省委辦公廳。一介寒門子弟躋身樞要之地,時人皆嘆際遇非凡。然其自述:“余本蓬門耕讀子,才疏學淺,今處廟堂之高,非為功名,只慰平生志趣,唯以德潤身,以墨養(yǎng)心?!蓖晔?,鴻鈞時任陜西華聯(lián)書畫院副院長,應僑聯(lián)之邀,與羅國士、石憲章等八位著名書畫家赴京舉辦書畫展。揭幕當日,十幀書畫即引群賢駐足,政壇元老、翰苑耆宿、異邦雅士皆擊節(jié)稱妙,謂之“鐵畫銀鉤藏岳峙,云煙落紙見風骨”。國畫泰斗何海霞先生執(zhí)其手端其作品良久,慨然道:“觀君山水,尺幅間吞吐煙霞;品此六屏草書,如見渴驥奔泉,驟雨挾風,剛柔相濟處自成一家氣象!”滿堂聞者莫不撫掌稱絕,以為真知灼見。

鴻鈞先生始終主張:真正的書畫大家,必能使書法蘊含畫意,繪畫暗藏書韻。因書畫本出同源,創(chuàng)作之初便如竹影生于胸臆,在藝術家的審美意識中自然萌發(fā)。他尤為推崇蘇東坡"詩畫交融"的美學理念,故在探究寫意畫精髓時,常潛心鉆研八大山人的孤傲、任伯年的灑脫、吳昌碩的渾厚、石魯?shù)钠驷?。每逢大師佳作,必駐足細觀,咀嚼筆墨精妙,每每心有所悟便展紙研墨,反復揣摩。經(jīng)數(shù)十年潛心研習,終得傳統(tǒng)寫意真諦。更從書畫相通之理,悟出藝術與學問共融之道——先開闊胸襟涵養(yǎng)氣象,再激發(fā)靈性捕捉神韻,最終凝聚心神專注創(chuàng)作,方能登入藝術堂奧。他強調(diào)高明的書畫家當兼具清雅之風與豪放之氣,唯有以氣韻統(tǒng)攝筆墨,方能抵達"意在形外,神超象表"之境。其筆下花鳥山水,墨色朗潤如新雨,構圖明快若晨光,既含傳統(tǒng)韻律之美,又躍動著鮮活的時代脈搏。

鴻鈞先生雖久居西安,卻將半生鄉(xiāng)愁化作反哺故土的熱忱。退休后他頻繁往返于西安與涇陽之間,以筆為犁深耕文化沃土。2018年,龍泉山莊特別邀請并為他開設書畫工作室,既為傳承文脈,更為響應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號召,他要將余熱奉獻家鄉(xiāng)。為此,他特邀請西安楹聯(lián)名家,踏遍涇川山水考據(jù)史跡,整理出二十余萬字的文史札記;又奔走聯(lián)絡三秦書法耆宿,將四十余副楹聯(lián)墨寶精心鐫刻在青石板上。待到2019年冬月,"楹秀龍泉"文化長廊揭幕時,游人但見碑石列陣、翰墨生輝——鄭國渠的濤聲凝在楹聯(lián)平仄里,嵯峨山的云霞映在碑碣丹青中,既為旱塬添了雅韻,又替文旅鑄了靈魂。十年如一日,這位白發(fā)先生仍執(zhí)拗地往返于城鄉(xiāng)之間,如同黃土塬上一株不老的松柏,用年輪訴說著對故土的深情。

張鴻鈞先生以筆墨為舟楫,載動故鄉(xiāng)文脈遠航。十年間揮就“涇陽八景”、“涇陽賦”長卷百余幅,潑墨成卷,將古城風韻凝于筆端。他奔走呼號于青訓班斑駁舊址,躬身守護右任故園松柏,細撫吳宓陵園碑碣,并為于右任、吳宓先生賦詩贊頌,仿佛以雙手擦拭時光銅鏡,讓先賢風骨重煥光華。

文教征途上,他如春風化雨。輯《王興林書法集》時踏霜訪友,編《涇陽文史》時秉燭校字。尤其是 1996 年續(xù)修史話,他踏遍三秦尋訪耆老,霜鬢沾塵猶帶笑,歸鄉(xiāng)總攜半簍墨香。為耄耋老者題"鶴壽"于堂前,與垂髫稚子論筆法在檐下,十余校訓匾額如星辰懸于庠序,映照著少年們求知的眼眸。墨香浸潤故園,竟成星火燎原之勢。昔時握鋤之手今執(zhí)狼毫,涇水畔漸起書聲瑯瑯。長安藝苑年納涇陽子弟二十有余,猶見當年他在祠堂示范"永字八法"的身影。他濡墨揮毫于縣委機關、企業(yè)學校、文化場館等單位,題字贈書、布置書香環(huán)境等,貢獻卓著。他性若春陽煦物,桑梓求墨寶者,雖布衣白丁,皆含笑應允,潤筆之資分毫不取。高風亮節(jié),閭里傳頌至今。

花甲之年猶作春蠶,引清泉滌故里。污水處理廠管渠蜿蜒處,依稀可見他踏勘時竹杖點地的痕跡。這位于墨海泛舟的老者,以丹青酬知己,以碧水報桑梓,終將赤子情懷化作涇陽大地上的草木芬芳。
1984年,我調(diào)任雪河鄉(xiāng)副鄉(xiāng)長。每逢鄉(xiāng)里舉辦大型活動,總能聽到老同志們提起張鴻鈞先生。說他當年在任團委書記時,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曾主持設計舉辦雪河公社農(nóng)業(yè)學大寨大型農(nóng)展,轟動縣城。球場上更是英姿勃發(fā),帶領雪河公社男女籃球隊、文藝隊在縣上參賽、演出,雙雙獲獎,受到極高評價,堪稱全鄉(xiāng)矚目的風云人物。自此,我心中便種下一份景仰,一直渴望能親眼見見這位傳奇人物。奈何三十年來扎根農(nóng)業(yè)戰(zhàn)線,雖多次托人轉(zhuǎn)達仰慕之情,卻始終未能謀面。2021年退休后,我重理翰墨自娛,忽聞張老師在龍泉山莊開設工作室,舉辦"楹秀龍泉"石刻展,當即擲筆整冠,急往龍泉奔赴金石之約。

臨行前仍忐忑不安,唯恐唐突前輩。豈料張老師待我如老友,執(zhí)手引觀滿室墨香。他指著墻上碑刻細說端詳:"寫字如修心,筆鋒里藏著讀書人的骨氣,墨痕間淌著文化人的血脈。"寥寥數(shù)語,竟解我半生臨帖之惑。臨別時,他特贈手抄《正氣歌》長卷,教我至今臨摹不倦。
臨別之際,張老師展紙研墨,"聽雨樓中,望云軒外。"筆鋒似檐下雨珠輕落,墨色如天際流云舒卷。恰逢陜西省于右任書法學會會長石振東先生來訪,張老師笑稱"當為知音添雙璧",石先生即席揮就"靜觀明達"相贈。兩幅字懸于素壁,一蒼勁如松,一清雅若竹,看得我胸中暖流激蕩。
歸途細觀墨跡,忽覺張老師筆底藏著的不僅是功夫,更是半生磊落襟懷。后來每逢晴窗展卷,總能想起他那日執(zhí)手相告:“字要養(yǎng)氣,人要守拙。”

2022年,數(shù)位退休干部、鄉(xiāng)賢師長合力籌建"涇陽縣鄉(xiāng)村文化振興研究會"時,誠邀張先生擔任名譽會長。先生欣然應允,當即揮毫題贈"文化凝聚力量,藝術放飛夢想"十二字墨寶。三年來,每逢縣里或研究會舉辦文化活動,夫人史惠芳必扶掖抱恙之張先生輾轉(zhuǎn)赴會。或建言獻策于幕后,或親臨指導于臺前。這份桑梓情深的赤子之心,如涇水潺潺不息,始終滋養(yǎng)著我們?nèi)w會員奮進耕耘的熱忱。

德高望重的張鴻鈞先生雖久居西安,譽滿三秦古都五十余載,然其赤子情懷始終縈繞故園涇陽。他總以拳拳桑梓情,運籌涇陽發(fā)展之藍圖;縱使足跡踏遍四海,仍以涇渭文化為魂,以鄭國渠風物為韻,以赤子之心搭建起連通八方的文化橋梁。這位令人尊敬的文化使者,不僅為桑梓振興注入不竭動力,更以潤物無聲的師者風范滋養(yǎng)故園桃李。其立身處世如涇水澄明,治學育才若仲山巍峨,既是我們鄉(xiāng)村文化振興研究會的精神導師,更是傳道解惑的良師、赤誠相照之兄長!
(完)

藝術簡歷:
張鴻鈞一一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書畫藝術中心特聘研究員
張鴻鈞先生,國家一級美術師,曾就職于陜西省委辦公廳。陜西省于右任書法學會顧問、常務副會長、陜西省文化遺產(chǎn)研究會顧問、陜西華聯(lián)書畫研究院副院長、陜西省省直機關書畫協(xié)會副會長。
作品欣賞:
























(責任編輯 姜丹)